吕丹,女,198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讲师,古代文学硕士,黑龙江省普通话测试员,现任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师。该同志自2004年入本校工作,多年来一直承担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先后担任了国际汉语交流中心《阅读》、《听力》;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唐诗比较研究》、《四大名著研究》、公共课《大学语文》、校级公选课《人际关系与沟通》等教学工作。还担任过20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辅导员及2012级对外汉语专业的班主任等多项工作。2007年荣获黑河学院第一届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三等奖、2013年荣获黑河学院第四届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文科组一等奖、2013年荣获黑河学院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诠释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学生认真负责,对教学一丝不苟,认真严谨。虽然是在平凡的教学工作岗位上,但始终无怨无悔的奉献。
一、思想教育有成效
(一)加强自身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光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去感染、熏陶学生。吕丹老师认为,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思想。所以师德很重要,身为高校教师尤其要把师德修养放在第一位,因为你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有思想、有个性、有见解、有自我价值观的80后或者90后的一代人,同样身为80后的老师,除了要对这样一群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的认同的同时还要对他们予以正确引导。而这就建立在老师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吕丹老师多次提到师德是学生道德的先导。她十分注重自我知识的提高,做一个有知识、有教养、品德高尚的青年教师。
(二)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吕丹老师一贯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做人”,教育学生课堂上勇于发表自我言论、表现自我,积极主动争取一切机会表现自己。在吕丹老师的课堂上,她鼓动学生主动发言,勇敢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她不断地鼓励着学生,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积极性带动了起来,学生们变得活跃了,同时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道德素养不断提高和增强。吕丹老师说作为年轻的80、90后就应该有这样的一股冲劲,我希望我的每个学生都是勇敢、个性、独立、积极表现自我的年轻人。这也是同样作为80后的大学教师最深刻体会的一点:积极进取、个性独立是现在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特质。
二、教学改革有特色
(一)更新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作为人文学科, 应该体现人为本、以文为本的特色。近些年来, 教学过程已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 但无论是针对文学史还是作品选, 都体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应该加强科学方法的学习精神的熏陶, 注重科技活动和实践, 注重综合性、研究性、新性教学内容的开发。而且文化本身就是相通的, 一味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只会固步自封。所以吕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吸收最新成果, 勇于、敢于借鉴西方理论, 积极联系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 不断开拓课堂空间。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又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虽然大多数的人都承认传统的“满堂灌”式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但是这种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依然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占据主流。这种授课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吕丹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将教育的重心由从“教”向“学”转化, 给学习者更大的自我选择空间, 使其在自我肯定、自我独立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发展。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追求知识, 学会做事和学会发展。大学不是以培养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为目的, 而是要培养有思想、有践行能力、有责任心的未来建设者。 “授人以鱼”也许能使学生博学多才, 却也可能磨灭学生求索进取的灵气和欲望, 而“授人以渔”, 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 让其在学习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探索事物本质、质疑现有学说的热情, 培养良好的创新人格。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更为积极有效地结合起来, 努力促进讲授模式向启发型教学的转变。她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领者、导航者, 而不是学生的知识保姆, 应该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去帮助学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应该在平等的条件下和学生展开交流和对话, 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因此, 她在课堂设计中把讨论课、自我讲授课、作业答辩课等纳入范畴。以讨论课为例, 提前布置讨论内容, 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同时思考问题的过程也是整和思想、提升自我的过程,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 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关系重大。而讨论本身又为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也是他们展示自我的过程。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做适当的引导, 不仅能很好地完成设计教学任务,还会有意外收获, 做到教学相长。
古代文学还是一门很生动、鲜活, 生命力很强的课程, 特别是那些记载着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的古代文学作品,需要情感的融入。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 情感是一种有积极效应的、巨大的精神力。在课堂上,她带着自己的爱来和学生交流。古人云: “亲其师而信其道。”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开始, 古代文学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应该让学生在情感共鸣的过程中思考, 在思考中进步。她还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极运用新的教学媒介, 探索新的课堂模式。利用课件有效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含量。
(三)改革考核方法
考试改革是高校教改的一项重要课题, 其中考试方法改革尤为关键,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来说尤其如此。当前, 大学重学分、重成绩的教育机制和社会上重学历、重考证的用人机制正促使大学生向一种“学习的机器”转化, 更多的是为“文凭”而学习, 为“考证”而学习, 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想象空间, 丧失了独立人格, 泯灭了创新精神。长期以来, 作为基础课程, 古代文学一直是考试课, 考试形式一般就是闭卷, 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及诗词填充和赏析。吕丹老师曾对所在院校5 年来的古代文学试题进行统计, 在分值的分布上, 客观题远远高过主观题, 要赢得一场考试, 主要是靠记忆力, 而不是理解力和创造力。可以说, 这样的考试方法, 存在着思维僵化、评价模式单一的弊端, 比如,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查, 忽视对学生思维的评价; 只注重笔试, 缺乏口试及动手操作的考试形式, 从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事实上, 许多学生认为考试就是考笔记、考课本, 认为上课没有意义, 产生厌学和倦怠心理, 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 仅仅靠考前突击来对付考试, 最后即使通过了考试, 实际的水平却没有根本改观。所以吕丹老师在期末考试中, 首先加大主观题份量, 把考查重点向基础之上的创新和拓展倾斜; 同时采用开卷与闭卷结合的考试形式, 闭卷侧重基础, 开卷侧重能力, 不仅包括对古典文学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 还包括学生处理问题、应变能力等的考查, 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古代文学只有不断变革、创新, 给予学生更开阔的探索空间、认知空间、思维空间、创造空间, 才能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的重任, 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文化和文学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成为知识型社会跨世纪的挑战者和优秀的接班人。
三、科研活动有收获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吕丹老师在认真完成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同时,惜时如金,克服多种困难,积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保持、提高自己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从教至今,在承担大量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从未放松科学研究,科研硕果累累。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共计七篇,其中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参研省级课题七项,主持省级课题一项,主持校级课题两项,2007年获得黑河学院优质课大赛三等奖,2013年获得黑河学院优质课大赛文科组一等奖,2013年获得黑河学院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她总是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还要我们不断地去开创。吕丹老师正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踏着时代的节拍,执着坚定地行进在那铺满鲜花、但也多有艰难的教育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