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奖章”曹靖生
曹靖生,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0年来一直从事玉米科研工作,主持选育玉米新品种30余个,龙单16、38、72等玉米品种多次被列入农业部和黑龙江省主导品种,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累计增产24亿公斤、社会效益30亿元人民币以上。常年在第一线指导玉米生产,为农民讲授玉米新技术50余场,为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提出多项建设性建议并被采纳,如2010年春季黑龙江省遭遇春雪、多雨等灾害,及时提出“更换适当早熟品种、以密稳产;催芽播种、抢积温,增施磷钾肥、早深松,促进幼苗生长”等建议,这些建议成为全省抗灾保种紧急视频会议上时任栗战书省长报告的主要技术措施。
长期以来,他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下乡出差、田间鉴评、指导农业生产。玉米育种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尤其是每年7~8月份长达一个月的高温授粉工作,为了加快育种进程,每年冬季还要在海南岛增加一代。在刚参加工作时,试验点常常设在黑龙江省广大的农村地区,曹靖生就和同事住在条件简陋的农户家中,与农户一口锅里吃饭,一起下田劳动。翻地、除草、播种、施肥,为了节约开支,曹靖生凡事都是亲力亲为,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身心疲惫。农村大哥感慨地说:“春天我们种地的时候你们也种地,我们都“挂锄”了,你们怎么还在天天下地,这玉米育种的活可比我们农民种地还辛苦哇!”正是这些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让他体会到了农民对科技的渴望,也坚定了他对玉米科研的信念。
30年的辛勤耕耘,潜心钻研,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30多个玉米新品种不断涌现,早熟、高产、抗病,品种的表现一代更比一代好。龙单16、龙单38、龙单72、龙单76等玉米品种多次被列入农业部和黑龙江省主导品种。“高产、抗病、优质玉米新品种龙单16选育与推广”获2004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产、抗病、优质玉米新品种龙单38选育与推广”获2010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3项他参与主持的成果在2007年、2014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他所育成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累计增产24亿公斤、社会效益30亿元人民币以上。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0年春季黑龙江省遭遇春雪、多雨等灾害,曹靖生及时提出“更换适当早熟品种、以密稳产;催芽播种、抢积温,增施磷钾肥、早深松,促进幼苗生长”等建议。2012年和2018年,曹靖生两次被评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他多次参加农业部专家组开展黑龙江省备春耕活动,为国家和省玉米生产提供合理化建议。在给农民讲授玉米科技知识时,他不仅教授农民怎么种地,还结合自己研究给农民讲解世界玉米产业的发展,讲玉米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讲如何提高玉米种植的效益。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是多少、总产是多少、单产是多少,这些数据他都信手拈来,玉米一亩地种子、化肥、农药投入是多少,玉米价格达到多少农民才能有账算,他给农民讲的口服心服。
曹靖生具有扎实的玉米遗传学和统计学基础,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根据杂种优势理论组建了两个代表性群体,采用相互轮回选择的方法开展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先后育种了许多优良玉米自交系。在一些人看来,混合选择、轮回选择这些周期长、投入大的方法已经过时了,但曹靖生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玉米育种最需要的是种质,种质资源的改良和创新正是玉米科研应该始终坚持的方向。他既主张继承和发扬传统育种的优势,又鼓励青年人学习和掌握玉米育种新技术和方法,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在职学习、出国深造,跟踪和追赶世界科技前沿。他为现在新毕业的硕士、博士只会分子实验而不懂农业生产感到忧虑,又为科研人员视野狭窄、技术老化而着急。在科研任务重,研究室人手紧的情况下他仍然建议为考博人员提供必要的复习时间,全力支持大家知识更新。他鼓励大家多参加学术会议、多作报告和与同行交流,他希望身边的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为青年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