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教学一线|科研教研|党建工作|学生天地|招生就业|语言文字|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天地>>学团活动>>正文

以青春之名 赴家乡之约|人文传媒学院2024年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

时间:[2024-01-30]  来源: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积极组织大学生返回家乡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人文传媒学院各年级学生以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组建了寒假社会实践团、红色基因传承团、发展成就观察团、敬老爱老志愿服务团、回访母校实践团,力求在行动中践行“明德 笃学 励志 求真”的校训。下面跟随人传学子一起领略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听一听祖国各地的发展故事。

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团——弘扬非遗“冀”情 做民族团结的实践者

团队介绍

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班

负责人:于海跃

成员:刘春阳张立艳王新朋王铭浩

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中,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中独特的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的目光。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推广非遗文化,充分认识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涵,2024年1月4日-8日,团队以“弘扬非遗‘冀’情,做民族团结的实践者”为主题,先后走访了承德博物馆、避暑山庄、平泉博物馆来探究其文化本源和发展过程,了解当地东方、园林、生态文化,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沟石雕工艺、平泉羊汤制作工艺,聆听契丹始祖神话传说,并以回访母校——蒙古族高级中学,为学弟学妹们举办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宣讲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让更多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一心抱在一起、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宛如家庭共成一体,在最深层次上源自文化认同提供的精神感召、价值体认和意义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本次社会实践让我们深刻领悟到,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涵,牢牢把握文化认同的重点方向,为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实现伟大祖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

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团——西北民俗文化实践团

团队介绍

专业班级:2022级汉语言文学班

负责人:周钇龙

成员:刘新昱王刚王瑞航宋培洋胡金榜

甘肃省武山县鸳鸯镇镇北绵延北去的山峰下面,埋藏着制作夜光杯的玉——鸳鸯玉。深藏于大山的鸳鸯玉,使得粗粝的武山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温润和细腻……武山夜光杯雕现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我们于1月16号、17号分批次前往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博物馆、鸳鸯玉雕直播基地、鸳鸯玉雕刻手艺人宋彦霖家中,观摩“夜光杯”的现场雕刻,并有幸实际操手进行相关制作。

鸳鸯玉学名“蛇纹岩”,因其最早发现于鸳鸯镇,故有此美名。在武山县城西渭河以北盘龙山有大量分布,探明储量达3.2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由氧化镁、二氧化硅、氧化钙等组成,呈墨绿、碧绿、翠绿、橄榄绿、荧光淡绿等多种颜色,斑斓的色彩暗映天然纹理,恰似龙蛇舞动,云霓缭绕,典雅壮观,纹样奇妙,似蛇纹、若瀑布,又如漫天云霞,分外绚丽。其庄重优雅的自然纹理成为玉雕工艺品、高级家具配套镶嵌和高级板材的理想材料。武山鸳鸯玉雕产品已被列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大旅游产品之一。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领略到一只小小的夜光杯需要经过选料、钻棒、切削、掏膛、冲碾、细磨、抛光、烫蜡等二十多道复杂工序,更可以想象到每一件玉雕工艺美术品的来之不易。目前,武山县政府更是协助建立了“瑰宝通汇玉器厂鸳鸯玉直播基地”,未来,我们也将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力量帮助宣传,推广鸳鸯玉雕走向更多人的手中。

1月8日,团队观摩了《天水市武山旋鼓舞保护传承条例》宣传活动暨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山旋鼓舞展演。武山旋鼓舞是羌族人民在长期农牧生活和民间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蹈、祭祀活动为载体,含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据武山县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武山旋鼓舞主要活动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代表地区有滩歌镇、洛门镇百泉村、龙台乡、山丹乡等乡镇村庄,特点表现为粗犷豪放、剽悍威武、浑厚雄壮、气势磅礴而又绚丽多姿、飘逸流畅、灵动多变、协调统一;武山旋鼓舞以真实淳朴的情感、生动剽悍的舞姿、浓厚热烈的山野风格,体现了黄土高原上广大人民刚烈顽强的品格。

开展弘扬非遗文化和民族团结为背景的调研活动与实践,学习非遗文化的技艺与传承思想,用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学习了民族文化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内涵是丰富的,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怀着对非遗文化的崇敬之心去感受它的魅力,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在新的时代征程上赓续历史文脉、汲取文明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北疆青年力量。

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团——导购员社会实践

团队介绍

专业班级:202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负责人:刘旭

成员:王晨岳洪艳王星祺范芮荧姜雪纯彭珍

为了拓展自身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强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毕业后能够真正地走入社会,在本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分别到各自家乡所在地的超市开展社会实践。经过上岗前的短暂培训,我们了解到日用品的名称、性能、型号、价格行情等方面的知识,面对顾客时的语言表达、仪容仪表等。接下来就是正式的工作。

刚开始,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工作充满了期待,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我无数次的憧憬过工作时的情景,但从来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非比寻常的苦与累。第一天上班,我带着对于此份工作的无限热情,为每一名顾客耐心的讲解,推荐。最后即使很累,但还是心中乐呵呵的,大概是那种热情浇灭了疲累吧,又或许是这种充实的感觉像精神食粮一样不断滋补着我的身心。我们似乎还沉浸在这兴奋中,但晚上回到家,脚好酸好痛,都不能平伸,夜里疼得睡不着觉。不过热情而年轻的我们倒觉得这是一种激励,我们要努力去感悟生活,接触社会,了解未来。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有许多感悟。我们始终相信付出=收获,你付出多少,收获就回有多少。完全对等,不要有抱怨,知识与机会就在抱怨中溜走,这也为我们以后走向真正的工作岗位增加了锻炼奠定了基础。

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团——做家乡的“环卫工”

团队介绍

专业班级:202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负责人:董丽妍

成员:高美慧丁媛王心如郭志伟黄学雅陈秋敏

近年来,社会对环卫工人这个职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为了更好的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让更多人关注和尊重这个群体,团队成员在五大连池市参加了一次环卫工人的实践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有的人拿着扫帚去清理道路,有的人去徒手捡垃圾,还有的去撕下小广告。卫生工具就是最常见的大扫帚、小扫帚、垃圾袋。两三个人一组,一人或两人拿着大扫帚将垃圾之类的扫出来聚集起来,一人用小扫帚将垃圾扫到垃圾袋里。垃圾袋是特制的,也就是普通的红色粗布,袋口围成圆形,穿上一根棍拿在手里,扫垃圾时将袋口一倾斜放在地上使用特别方便。当分配给我们卫生工具的时候,接过大扫帚那一刹那,从扫帚柄上传来的那股积累了厚重的灰尘而显得有些油腻的感觉,让我瞬间就明白了这工作的环境状态和应有的工作感受,立刻就明白了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多看了这些卫生工具几眼,就是它们,每天都在不停的清扫着周围的路面,就是它们,在一直妆点着我们生活的城市,顿时,我感觉它们是那么的可爱,忍不住握紧了手中的大扫帚。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亲身体验了日常环卫工作,所以能真正感受到,我们日常不经意的一次随手乱扔垃圾,会给环卫工人带来极大困扰。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勤勤恳恳的在打扫着街道美化着我们的城市,我们作为城市的一员,为了营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不要破坏街道卫生,我们会经常抱怨别人随手扔垃圾不讲公德,但我们也随手扔垃圾的时候却忘记了环卫工人们的辛苦。所以,要严于律己,从做好自己开始,做力所能及的事的,保持好街道卫生,美化好城市生活环境。

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团——推普宣讲实践团

团队介绍

专业班级:2022级汉语言文学班

负责人:孙麒

成员:杜新蕊唐琪赵梓涵兰玉琢王静

普通话在当今中国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加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一句中国话,一份中国情,在2024年1月5日-9日期间,我们推普宣讲实践团在大庆市肇源县满江红社区开展了“推广普通话”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中,我们制作了宣传海报与标语放置在社区公告牌处,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误读、错读字词,利用PPT进行宣讲。与此同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举办普通话比拼的活动,鼓励社区里的群众积极加入普通话推广活动中,使群众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改正自己的不标准读音。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之处。首先,由于时间有限,活动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希望在今后的活动中,根据居民需求进一步提升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其次,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还有待完善。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继续组织生动有趣、充满教育意义的活动,进一步推广普通话,让更多人了解普通话、学习普通话、爱上普通话。

上一条: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人文传媒学院2024年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二)

下一条:人传动态|我院举办“校企合作 共赢未来”百川教育专场招聘宣讲会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人文传媒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黑河市教育科技区学院路1号    电话:0456—6842188    网站制作::黑河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