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教学一线|科研教研|党建工作|学生天地|招生就业|语言文字|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之窗>>正文

黑河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时间:[2024-05-09]  来源:

4.教师队伍46

4.1师德师风46

4.2教学能力47

4.3教学投入48

4.4教师发展50

4.5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与下一步整改举措52

5.学生发展56

5.1理想信念56

5.2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57

K5.3国际视野60

5.4支持服务61

5.5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64

6.质量保障68

6.1质量管理68

6.2质量改进70

6.3质量文化71

6.4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72

7.教学成效76

7.1达成度76

7.2适应度77

7.3保障度79

7.4有效度80

7.5满意度83

7.6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84

附件1:本科教育教学自评问题清单87

附件2:黑河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支撑材料目录88

附件3:《自评报告》数据与《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数据不一致的

情况说明96

第一部分:学校简介

黑河学院坐落在国家首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市,与素有“大学城”美誉的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俄4300多公里边境线上我 国境内唯一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58年,历经黑河师范专 科学校、齐齐哈尔大学黑河分校等发展阶段,2004年晋升为本科院校,填 补了区域本科教育的空白。2006年纳入省属院校序列,2015年通过教育部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获批黑龙江省新增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培育单位。66年来,学

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明德、笃学、

励志、求真”校训,传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创新发展、育人戍疆” 办学精神,坚持“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理念,已建设成为黑龙江北部地区规模最大、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

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校占地面积78.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6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1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46亿元。全日制在校生12753人,教职工858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76人,副高级职称124人,具有硕博学位530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高层次人才6人。设有二级学院14个,开设涵盖九大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43个。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获批省就业创业服务站试

点建设单位、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点单位、省高等学校特色

师范教育基地。

学校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基地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培育智库、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13个科研平台,挂靠1个省级学术组织“黑龙江省旅俄华侨华人研究会”,建有黑龙江省TRIZ理论研究所和远东研究院2个特色科研机构。学校牵头与18所高校签订《黑龙江省校际合作共建中俄协同创新平台框架协议》,共建中俄创意设计研究中心等4

个特色交流合作平台。

学校依托区位优势,发挥对俄交流合作桥头堡和枢纽站作用,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聚焦龙江教育向北开放促进行动,持续加强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阿穆尔国立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农业大学等39所高校校际交流与合作,培育形成人才培养系统化、交流合作常态化、合作领域广泛化、活动项目品牌化、传播推广国际化的对俄办学特色,

在探索边疆高校发展建设历程中,成就了“十个一”:

◇教育部第一批确定的“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单位

◇与国家留学服务中心共建第一个“赴俄留学培训基地”

◇国家第一批“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和“俄语中心”的承建院校

◇赴俄留学培训基地“生源规模”排名全国第一

◇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在我国高校建立的第一个中国青年画家研修基

◇建立国内第一个中俄高校TRIZ研究推广基地

◇建立国内高校第一家中苏抗日战争历史陈列馆

◇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建阿穆尔州第一个“孔子学院”

◇成立俄罗斯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院长、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

柳巴温第一个海外工作室

◇“携手青春,共享阳光”国际青年大会是我国第一个入选俄罗斯100

个最佳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中俄青年交流活动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校园标兵”“黑龙江省学校体育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

委”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建设院校。

空谷幽兰,不以无人而不芳;北国学府,不以地偏而心远。学校将继续高擎立德树人教育旗帜,立足北疆、服务地方、面向大众、突出应用,秉承“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五大理念,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大美龙江,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追求,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国际化、高质量应用型边疆大学,共同谱写黑河学院更加灿烂辉煌的崭新

篇章。

第二部分:学校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教督〔2021〕1号)和《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教规〔2022〕20号)文件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方针,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提高,精心部署、全力推进,扎实开展评建

工作。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任务

学校高度重视审核评估工作,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班子成员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书记、院长担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顶层设计、整体部署和重大事项决策。审核评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部署,稳步推进审核评估工作。办公室下设材料组、教学建设组、师资队伍建设组、学生工作组、经费与资源保障组、后勤保障组、宣传组、督办问责组和专家组。各组分工明确、通力合作,协同推进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黑河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方案》,按指标将评建工作分解到相关部门,落实责任主体。自评估工作开展以来,学校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确保学校评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各二级学院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评估工作组,组织实施学院各项评

估工作。

2.组织动员培训,凝聚评建共识

学校于2023年1月5 日召开审核评估动员会,党委书记杨弘宇对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明确要求全校教职员工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精耕细作、全力以赴做好审核评估各项准备工作;党委副书记、校长杨敬民就全面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学校积极组织党政班子成员、各职能部门、全体教师认真聆听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参评高校培训会,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专题辅导讲座,多次召开校院两级审核评估工作政策学习培训会。评建期间,学校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各分项工作组先后召开30余次审核评估工作

推进会,对审核评估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深化细化各项评建任务。

3.开展自评自查,强化以评促建

切实发挥校院两级教育教学督导作用,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全面开展学期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运行情况检查,形成督导检查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压实校院两级督导常态化听评课责任,严格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持续做好试卷、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教学过程常态化质量监控工作。制订《黑河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校内专家预评估工作方案》,由班子成员任组长,依据审核评估指标对各学院、职能部门进行全面预评估。召开预评估工作反馈会,全面审视和分析预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订问题清单,明确整改任务,切实发挥审核评估的导向作用,持续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

发展。

4.梳理管理文件,强化以评促管

全面梳理、完善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制度,修订多项质量管理文件,进一步优化本科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定期对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评价进行专题培训,增强教师的质量保障意识,推动形成“五自”质量文化。面向社会需求,强化产出导向,全面修订2023级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做到将审核评估工作与本科教育教学日常工作的有机结合,不断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达

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目标。

5.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迎评氛围

编印审核评估学习手册教师篇、学生篇,在学校审核评估网站、公众号发布政策文件、审核评估问题解答等系列审核评估学习与宣传材料,及时报道学校审核评估工作动态,实现审核评估学习、培训、宣传全覆盖,形成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开展好审核评估评建工作的良好局面。实施“教学质量年2021—2023”行动计划,开展“迎

评估、优学风”主题活动,形成全员参与评建的文化氛围。

第三部分:学校自评结果

1.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牢固树立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

重任的时代新人。

1.1党的领导

1.1.1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

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情况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党对教育的全 面领导”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以 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 人”这个根本问题,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 心,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 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修订完善党委 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以党的组织 建设为核心,组织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和“校地合作+党建共建”工作模式。深入推进“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基层党组织“书

记项目”等建设,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100%,推动党的建

设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二是坚持依法办学治校。学校将“依法治校”作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以《黑河学院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形成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等民主管理协调统一的、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入系统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编制工作职责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依章履职,推动治理工作任务落地落实。设立法律事务办公室作为全校法治工作专门机构,全面提升学校法治建设质量。成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制衡和监督体系,明确“定责、明责、述责、考责、问责”五位一体责任落实体系。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作用,畅通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渠道,全面构建体现师生意志和事业发展规律的内部治理体系,切

实把依法治校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

三是围绕国家战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党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向北开放、兴边富民等国家、省委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OBE”理念,全面构建“专业+俄语+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一体化进程,覆盖黑龙江沿江市县。着力培养服务黑河自贸区

建设、龙江振兴、“一带一路”建设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边疆新时代建设者。

1.1.2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

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情况

一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四个服务”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在学校章程、第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十四五”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制定并实施《黑河学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细则》,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教育学生更好地听党话、跟党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

建设者。

二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学校立

德树人落实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立德树人建设大格局。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 课程中,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全面推进《习 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建设孙吴胜山要塞、五大连 池朝阳山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北疆礼赞:探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从延安到北安”等有传承有温度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沉浸式的

体验中,提升思想认识和价值认同。

1.2思政教育

1.2.1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学校紧扣党的全面领导、全员

参与、全时贯穿、全域协同,以“四个全字”做好思政工作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构建“11345思政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① “11345思政工作体系”即紧紧围绕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1个核心,牢牢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融合。制定《黑河学院“时代新人铸魂 工程”实施方案》,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推动思政课“主渠道”与思政工作“主阵地”的有机结合,抓实抓细队伍思政、课程思政、日常

思政、网络思政和服务思政。

二是“三全育人”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制定出台《黑河学院“三全育

人”十大工程实施意见》,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1

根本6联动10提升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切实提高“三全育人”工作质量和水平。学校建有“周恩来”班10个,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

防教育基地1个。

1.2.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情况,按要求开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情况

一是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通过招聘、引进、校内选聘建设一支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思政课教师31人。择优选派优秀思政教师进行学历提升与参加周末理论大讲堂、暑期龙江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班、省哲骨干研修班等。思政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人,访学1人,“英才计划”项目2人,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2人,入选黑龙江省委

理论宣讲师资库1人,省红领巾讲师团1人,黑河市青年讲师团2人。目

把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1条主线,统筹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基地、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3个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常规活动、主题活动、特色活动和实践活动4大活动,抓实“五个思政”即队伍思政、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网络思政、服务思政。

① “1610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即学校坚守“立德树人”的1个根本任务,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育人工作落实落细到学生“入校—毕业”的每一个阶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建立1个党委班子牵头领导,18个二级党组织具体实施,54个基层党支部教育引导,学团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5支队伍协同配合,六千余名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主动带头,万余名师生积极融入6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参与的育人机制。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通过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10项工作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全面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

前,学校思政课专任教师与折合在校生比例为1:534;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总数与全校师生人数比例为1:188.6;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为21.17元;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为41.17

元。

二是优化思政课教学体系。出台《黑河学院关于落实“思政课领航计划30条”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构建“1+N+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群,建成“基础纲要”“原理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3个基层教学组织和“基础纲要”虚拟教研室。全面落实国家思政课程标准,面向教育学学科和师范专业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研究》课程。选用国家马工程重点教材及教育部推荐使用的课件资源。立足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线上学习+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浸入式教学,把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黑龙江优秀精神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基因传承、蓝色高新科技、绿色生态文明、金色现代农业、银色冰雪文化“五色教育”实践 大课堂。近三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与五大连池朝阳山红旅中

心共建思政教师教学研修基地2个。

1.2.3“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

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情况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出台《黑河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成立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督查组。制定《黑河学院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

作方案》,明确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建设路径,引导教师从理念碎片化、主

体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参与碎片化等困境向信任机制、协调机制、整合机制、参与机制“四位一体”的整体性行动路径转变。全面修订教学大纲,实现“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课程思政

建设目标。

二是凝聚校院合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近三年,建设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共129项,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示范培育课程2门、优秀案例6个,省高校外语专业“三进”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点1个,获省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三等奖3项,获批省、校两级课程思政相关课题62项,发表学术论文67篇、出版著作5部。2021年学校承办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议”。

1.2.4学校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

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

出台《黑河学院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及时发现师生中出现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问题并依规查处。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监控指标;实行思政教育、师德师风、教风学风负面问题一票否决制度。通过开学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督导专家组听课、同行听课、学生信息员反馈、意见反馈信箱、心理疏导、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途径,坚持“常态+专项”“抽查+跟踪”“线上+线下”“人工+技术”等方式,立体化收集和分析师生舆情信息,及时化解倾向性、苗头性风险点,发现与关注“关键少数”人群,提升及早发现能力,及时做好预警防控、

风险排查及应急处置。

1.3本科地位

1.3.1“以本为本”落实情况,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的本科

教育良好氛围形成情况

坚持以本为本,牢固树立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把“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均将本科教育作为核心内容进行重点谋划部署,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近三年累计研究本科教育教学相关议题522项。出台《黑河学院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保障制度,抓实本科教育各项举措,实施校院两级领导常态化听课、教学管理部门和校院两级督导组全覆盖督查机制,二级学院院长履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营造了党委高度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全员参

与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

1.3.2“四个回归”的实现情况,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

书育人、学校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一是强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回归常识。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持续推进“4+1”金课体系建设,推进线上开放、“线上+线下”融合、线下精品、实践操作一流课程建设,坚持职业助学、以赛助学,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近三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参

考率、过级率,硕士研究生参考人数与升学人数呈现出上升趋势。

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本分。建立“学校主导、学院主体”的教学工作评价机制,建立校院两级督导队伍,全年实行全覆

盖式听课与评价,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出台《黑河学院关于进一步加

强教风建设的若干意见》,营造师德为先、教学为要、从严执教、廉洁从教的氛围。明确“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出台了《黑河学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一线教师实行正向激励。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时数和指导青年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指标纳入岗位职责,对新入职和教学质量有待提升的教师持续开展培训,同时实施课程教学质量预警制度。为鼓励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申报项目、教研交流、学科竞赛,学校设立教学重点项目建设专项,年投入经费近百万元,激发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近三年,我校教师获批省级教改项目3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在省级以上各类

教学竞赛中获奖25项。

三是构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办学回归初心。学校2023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17学分“思想政治类课程”必修课和1.5学分“四史”教育选修课,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做好思政课程内容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探索专业课程育人内涵,从专业知识背后的人文故事入手,讲授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道德理念,突出根植理想信念、使思想政治教

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2位教师获得省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称号。

四是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助力学校教育回归梦想。坚持“四个面向”,围绕服务“六个龙江”“八个振兴”和“4567”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协调发展需要,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按照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分类指导、集群发展的原则,瞄准服务龙江人

才需求,锚定重点产业发展,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和学科专业交叉融

合,重点建设紧密对接区域及行业产业的“6+1”专业集群,形成以“新工科”“新文科”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主体,产业链与创新体系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继续教育、技术创新、科技服务、行业智库、创新创业高度集成,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合作、网络协同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学

科专业集群平台”。获批省级“新文科”建设项目5项。

1.3.3教学经费、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精力投入等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的

机制建设情况

一是建立教学条件优先保障机制。在学校经费紧缺的情况下,近三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分别为18.05%、18.75%和19.62%。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分别为2569.82元、2654.28元和2660.81元。近三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分别为1.29亿元、1.33亿元、1.46亿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分别为1493.24万元、1080.86万元、1685.04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分别为1.06万元、1.05

万元、1.14万元,为本科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教学资源优先配置本科教学。加强智慧校园、场馆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源、线上线下课程等资源建设,完成三馆一厅建设,全部场馆优先保证本科教学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向本科教学开放,优先保障教学用房和实验教学用房。2023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46亿元,图书馆拥

有纸质图书112.7万册,拥有电子图书136.3万册,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三是鼓励教师精力优先投入本科教学。出台《黑河学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绩效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完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考核办法,优

化教学科研奖励制度,拓宽教学科研奖励范围,加大教学业绩奖励力度;

优化职称评价标准,有效提升教师致力教学积极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

革,近三年,各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110项。

1.3.4学校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在学校年度考核中的比重情况

落实学校党政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全面掌握二级学院工作情况。 职能部门牢固树立“以本为本”理念,优化为教育教学服务工作职责,积 极融入“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各级干部“走流程”解决师生关心关切问 题;教务部门与二级学院合力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运行;党团学工通力协作,致力基层党团建设,丰富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文化浸润等实践活动;人 事、工会努力创设发展环境,为教师队伍提供人文关怀;教辅、后勤、保 卫多维联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平安、美丽、和谐的智慧校园。学 校突出教育教学在年度考核中的主体地位,近三年,全校教职工年度考核

优秀等次人员中二级学院教师占比为77%、78%、78%。

1.4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

1.4.1思政课教师人员配备不足

问题表现:按照教育部1:350的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学校应该有专职

思政课教师35人。黑河学院现有专兼职思政课教师31人,其中专职教师

24人,兼职教师7人,力量还相对薄弱。

原因分析:

一是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在校本科生数量逐年递增,虽然近两年 带编制招聘思政课教师计划数20人,实招9人,但教师净增数量还有差距,

专任教师和学生比例不达标。

二是区域受限。学校受所在区位经济、气候、交通、教育、医疗等条

件影响,对人才吸引力不强,思政课教师引进困难。

三是思想不够解放。没有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主动地通过多种

途径去宣传推介黑河学院思政教师人才政策和主动争取黑河市人才政策。

整改举措:

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建设。注重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严格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要求,精选配足配强思政工作人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2024上半年启动并完成第一批次公开招聘,计划招聘思政教师5人;2025年上半年完成第二批次公开招聘,计划招聘思政教师6人。

积极主动向上级单位和黑河市争取人才政策。

二是着眼长远和根本。在行政发展、学术发展、职务评聘等方面搭建平台,对思政工作队伍精培优育,大力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建立一支“专业化、学者型”的思政工作队伍,为思政工作提供坚强保障。研制《黑河学院专职思政教师岗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黑河学院专职思政教师岗位津贴发放管理办法》,纳入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统筹管理,增强思政

教师岗位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思政教师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

1.4.2资金供需矛盾突出,财务压力巨大

问题表现:

学校的资金紧缺问题已经制约学校发展步伐,影响教师的民生福祉。

原因分析:

一是从外部因素来看。继续受我省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全省总财力收

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二是从内部因素来看。近年来学校正处于快速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三馆一厅建设主要靠贷款支撑,随着贷款规模不断增加,年均支付 利息已达622.85万元,以及疫情期间高达1784万元的疫情防控费用支出,

财务运转压力巨大。

三是从主观因素来看。缺少创新思维进行破局,在极力争取上级部门

对边疆高校倾斜政策支持方面推进不足。

整改举措:

一是做好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管控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先保证教育教学,有效实现资金使用效益与刚需保障充分。进一步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完善学校内控体系建设,促进学校内部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破解债券还款压力。进一步加大非税收入收缴力度。大力统筹存量资金,优化资金支出结构,集中投

入教学支出,充分保障教育教学经费达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要求。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资金和资源使用效益评价机制和刚性约束,坚持本科教学投入优先、本科教学建设先行,将有限的资金更高效地用于教学,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和支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

培养。

2.培养过程

2.1培养方案

2.1.1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学生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紧扣学校定位。以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国际化、高质量应用型边疆大学”为办学定位,深入开展“双论证”①,立足黑河、扎根龙江,确立了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总目标,并写入“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是人才培养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

“向北开放”“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主动适应“六个龙江”“八个振兴”

“4567”现代产业体系、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持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打造紧密对接区域及行业产业的“6+1”专业集群体系,构建了独具边疆特色的高质量教育发展新格局,

被评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培育高校。

① “双论证”: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

② “六个龙江”“八个振兴”:2022年4月,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会议强调,未来五年,黑龙江将着力建设“六个龙江”——质量龙江、创新龙江、开放龙江、绿色龙江、幸福龙江、勤廉龙江,大力推进“八个振兴”——科教振兴、农业振兴、产业振兴、区域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民生振兴、人才振兴。

③“4567”现代产业体系:《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计划(2022—2026)》提出,要高质量构建“4567”现代产业体系。“4”是指着力打造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产业四大经济发展新 引擎,实现换道超车;“5”是指培育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农机装备五个 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旧动能转换;“6”是指加快推进能源、化工、食品、医药、汽车、轻工六 个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提质增效;“7”是指加快推进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型制造、旅游康养、养老托育、文化娱乐七个现代服务业发展。

④ “6+1”专业集群体系:“6”是指教师教育类、中外合作类、跨境新商科类、边疆文化艺术传媒类、现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应用类、旅游康养服务类6大专业集群;“1”是适时培育冰雪运动与文化类或材料类专业集群。

三是人才培养注重“五育并举”。发布课程思政改革制度和新时代美 育、体育、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深化大学体 育、“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通识教育必选课程,建立“8+24+公益劳动”劳动教育体系等,将“五育”纳入学分管理,逐步构建“以德育人、以智慧人、以体强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人才

培养体系,获评黑龙江省学校体育先进集体。

2.1.2培养方案符合国家专业类标准、体现产出导向理念情况

一是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强化标准引领,对标专业类国家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行业企业标准与职业标准,持续优化完善,论证制定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合理性。遵循“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反向设计,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第二课堂四大课程模块。强化体美劳教育,实施“8+24+公益劳动”,学生分年级修读《大学体育》《大学体育实践》共计144学时,修读通识教育“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类

选修课至少3学分。

二是按照目标导向、产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课程设计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结合,推动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

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按照师范专业认证“一践行、三学会”要求,打造“基

① “8+24+公益劳动”劳动教育体系:“8”是指8学时的劳动教育理论内容教学;“24”是指24学时劳动教育实践内容;“公益劳动”是指公益劳动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及校园周边社区的公益劳动,主要包括校园内公共设施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文明风尚、为孤残老幼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

础知识、专业技能、师德规范、创新创业、价值引领”“五位一体”专业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B2.1.3B2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验实训内容的基础性和应

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情况

一是强化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四个实践教学层次①,合理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各专业实践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比例均高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全校2023级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平均值为37.75%,其中文管法类专业为35.57%,理工类

专业为34.82%,师范类专业为38.37%,艺术学类专业为44.57%。

二是提升应用能力。强化“四类别”②实践课程实施落地,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至31.72%,开放实验、自选实验比例达到10.26%;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体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求,加大实践学时学分占比;构建“课内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多层次多类型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设置8学分创新创业课程,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应用能力

的培养。

2.2专业建设

B2.2.1B2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

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

对接地方需求,优化专业设置。紧密对接中俄边境地区基础教育和经

① 四个实践教学层次:基础实践(军事训练与入学教育、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劳动教育实践)、通识实践、专业实践(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见习/研习、艺术实践、专业考察、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

② 四类别:课程实践类、实践课程类、课外实践类、综合实践类。

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六大特色专业集群,覆盖40个专业,专业占比93.02%,74.4%的专业对接黑龙江省政府提出的“4567”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于新材料、电子信息、文化娱乐、创意设计、冰雪经济、旅游康养、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领域,形成紧密对接、高效服务边境地区,助力龙江振兴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相吻合,设置9大学科门类,43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占比18.60%;积极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3个专业完成师范类第二级认证进校考查,占招生师范专业25%。近三年,通过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新增跨境电子商务、材料科学与工程、冰雪运动、数字经济4个专业,逐

步停招社会认可度不高、办学条件不优、就业形势不佳的社会工作等专业。

B2.2.2B2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

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情况

建立面向需求的专业设置机制。出台《黑河学院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黑河学院本科专业预警动态调整管理实施办法》等,突出专业“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分类指导、集群发展”,强化学科专业增设的需求导向,加大学科专业存量调整力度,加强传统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形成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主体,“一融合、六集成”②“四

位一体”③协同推进的“学科专业集群平台”,持续提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整体水平。

① 六大特色专业集群:教师教育类、中外合作办学类、边疆文化艺术传媒类、跨境新商科类、现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应用类、旅游康养服务类专业集群。

② “一融合、六集成”:产业链与创新体系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继续教育、技术创新、科技服务、行业智库、创新创业高度集成。

③ “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合作、网络协同。

2.2.3学校通过主辅修、微专业和双学士学位培养等举措促进复合型人

才培养情况

探索促进复合人才培养的专业通道。出台《黑河学院辅修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黑河学院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2023年获批首届辅修学士学位招生专业5个、建设首批微专业3个,占专业总数的18.6%。2020年,针对俄语等16个专业集中备案,开展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共

计招生195人,报到18人,2名学生毕业并获得第二学士学位。

2.3实践教学

2.3.1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情况

一是强化实践育人措施。给予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支持,加强对实验实训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加大力度完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设置实验实训课程;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俄罗斯阿穆尔州美术家协会艺术学实践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语言训练与应用实验教学中心、艺术学实验

教学中心),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熔盐与功能材料实验室)。

二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出台《黑河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条例》,构建“四层次、四类别”实践教学体系,近三年,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中,人文社科类专业分别为36.63%、36.06%、37.25%,理工农医

类专业分别为29.76%、31.43%、34.71%。

三是彰显实践改革成效。出台《黑河学院师范生教育实践管理办法》

① “四层次、四类别”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是指基础实践、通识实践、专业实践、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四类别”包括课程实践类、实践课程类、课外实践类、综合实践类。

《黑河学院非师范专业实践工作管理办法》等,在黑龙江沿线边境地区乡村中小学和基层地方政府机关开展顶岗实践工作。17年来共选派41批次、近5000位优秀大学生顶岗实践服务边境县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教学成果受到时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昊,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安丽,省教育厅厅长赵国刚的高度评价,相关成果多次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央广网”等新闻媒体深度报道。学校精准扶贫农村基础教育“15397模式”①的实践、校地融合协同育

人模式的实践,双双获得省高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B2.3.2B2学校与企业、行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出台《黑河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业指导、政企参与的办学机制,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与企业、行业共建实验教学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216个。获批国家级、省级科普基地各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逐步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

共担的校政企合作新局面。

① “15397模式”:把握“一个中心”即创新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精准扶贫农村基础教育。

遵循“五个坚持”: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为使命,坚持教育扶贫为突破口,坚持师生共同成长为关键,坚持质量提升为目标。

按照“三位一体”顶层设计:探索地方高校主导、地方政府支持和基层学校参与的“三位一体”师范生实习实践模式。

创新“支教管理”九大举措: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岗位需求;健全制度体系、完善工作机制;

加大经费支持,表彰激励推动;严格规范选拔,强化专业训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2.5+0.5+0.5”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三支队伍,全程悉心指导;不断开拓创新,彰显特色培育;开展推普下乡,推 进院乡共建;不断积累总结,注重反馈提升。

聚焦“推广使用”七大成效:理论研究有收获,培养模式有创新,实践成果有推广,培养质量有提升,院市共建有拓展,精准扶贫解难题,社会评价获认可。

B2.3.3B2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需要、实行校企

“双导师”制情况及完成质量

一是强化实践选题与“双导师”指导。修订《黑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近三年,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别为82.20%、86.98%、88.26%;实行“学校+用人单位”“校内理论型导师+校外实务型导师”“双导师”指导模式,近

三年,校企“双导师”制执行率分别为26.3%、28.5%、28.06%。

二是严把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引入“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实施100%查重检测和全覆盖检查,强化过程监管,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启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专项自检自查工作,二级学院自检自查率100%,学校督导室专家组抽检率不低于15%,校外专家送检

率不低于5%,2023年毕业论文(设计)优良率33.8%。

2.4课堂教学

2.4.1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开展以学生学习

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

一是突出由“教”向“学”转变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化“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理念,出台《黑河学院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工作方案》,通过开展课堂教学专项督导,组织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微课竞赛、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开展校级优秀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课程培育立项等,引导教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开展小班授课,开展案例式、实验式、翻转式、项目式、合作式、互动

式教学,全面应用线上教学平台建设SPOC、MOOC资源。近三年,教师获得

省级各类教学竞赛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1601项;教师有关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等各级改革立项项目200项;自建MOOC资源11 门,其中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 门。通过

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手段,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是深化学习成果导向的考核评价改革。丰富考核内容,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实践测试、案例分析、项目完成等,实现知识、能力双考核。明确能力指标,将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增加实践环节,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完成等方式检验学生能力。强调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团队合作能力等。提供反馈指导,通过评价分数,指出学生优点与不足,提供改进建议。增加过程考核权重,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形

成性学业评价体系。

2.4.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

情况

一是打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校园无线网络全方位覆盖,投入1000余万元搭建教室智能巡课督导系统、AI语音转译系统,升级改造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研讨教室等150余间。持续提升教学信息化管理程度,强化课程、论文、考试、学籍等教务管理系统功能建设。疫情期间主动寻求网络

扩容,在特殊时期切实提升了师生对信息资源的获得感。

二是引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全方位引进“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教学

资源,引进“超星尔雅网络课程”222 门次,任课教师自建精品在线开放课

程11 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1 门,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 门,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针对省级线上一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黑龙江流域史》,选课学校30余所,选课13000余人次。线上线

下融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成果获省高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4.3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情况,依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

和程序选用教材情况;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情况;对教材选用工

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

一是健全教材管理体制。强化党委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院两级教材管理机构。成立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教材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国家教材相关政策,制订校内教材规划和管理办法,指导、监督二级学院教材管理工作。二级学院建立院级教材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

展教材编写、选用、审核等。近五年,公开出版教材76部。

二是强化教材选用审核。出台《黑河学院教材选用与评价管理办法》,坚持教材“凡编必审、凡选必审”。遵循适用、更新、择优、集体决策、经济节约等原则,实施精品战略,专业必修课所用教材均选用列为国家级重点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或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的教材;坚持首选“马工程”重点教材,近三年选用率分别为92.63%、100%、100%;每

年均开展教材自检自查工作,未曾出现问题。

K2.5卓越培养

K2.5.1K2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

一是加强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出台《黑河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与管理办法》,建设以学校为主导,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学校、产业领军

企业或行业协会为共同办学主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初步建成“产-学-研-服-创”综合功能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获批省级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覆盖专业10个、占比23.26%),培育校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覆盖专业8个、占比18.60%)。近三年,现代产业学院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680余项。近五年,教师获批建设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计27项。学校成为“黑龙江省数字贸易产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荣

获恰佩克奖“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荣誉称号。

二是强化边境地区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一方面,出台《黑河学院师范 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实施方案》,与黑龙江沿线各县(市、区)深化教师 培养模式改革,“校—地—校”共建“UGS”教育联盟,以顶岗实习支教工 作为抓手,构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教育模式,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边疆师资队伍水平。17年来,共选派32批2722名学生开展顶岗实习 支教工作,顶岗800余个,面向受援学校开展教师培训1000余人次。另一 方面,积极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依托区位优势开办中俄合作办学项 目6个,将打造“专业+俄语+实践+双创”师范教育人才高地作为价值追求。与俄方32所高校建立“独联体互换奖学金项目”,与5所高校建立“本硕”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开办12个普通本科和5个中俄合作办学师范专业,构 建起“普本+对俄”特色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黑龙江沿线边境地区特

色师范教育基地”成功获批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特色师范教育基地。

三是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出台《黑河学院对俄全方位合作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方案》,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国立经济与法律大学、

俄罗斯阿穆尔州国立大学等高校广泛开展互派学生、互聘专家、学术合作、

联合培养本硕学生等教育合作交流;与黑河自贸片区、黑河市司法局、黑河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开展“涉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论坛”“中俄律师实务研讨论坛”“聚焦健康——知识产权引领复工复产新思维”等高水平学术会议;法学专业设置《基础俄语》《俄罗斯法学概况》等13门涉俄课程,计26学分。近五年,获批省(部)级项目1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5篇,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15项。撰写资政报告10余篇,获市厅级主要领导批示2份。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黑河学院分站连续五年考核全

省第一。

K2.5.2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

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情况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反向设计,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集中实践环节模块和第二课堂模块组成的“三位一体”①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通识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语言类、军体健康类、信息安全类、创新创业类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包括文史经典与人生修养、社会认知与公民教育、国际视野与文化交流、科学素养与科学技术、生态环境与健康生活、创新精神与创业实务、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共七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由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组成。集中实践教学模块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与综合实践三个层次。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部分课程比例分别为30%左右、20%左右、

50%左右;师范类、文管法类、理工类、艺术学类专业通识课学分占比依次

① “三位一体”:“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体系”。

升高,分别为30.82%、32.30%、32.52%、34.49%,专业课学分占比依次递

减,分别为53.01%、52.32%、49.05%、47.63%,课程体系比例结构进一步

优化。近三年,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分别为0.18、0.17、0.16。

二是加强课程建设。提出构建“4+1”金课体系,出台《黑河学院一流课程评估体系及标准》《黑河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等,分类开展优秀课程、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建设。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 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 门、示范培育课程2 门、优秀案例6个,省高校外语专业“三进”示范课程1 门、教学团队建设点1个。

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90 门、共同讲授课程38 门。

K2.5.3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以及围绕“培育高水平

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

一是“布局新专业”与“改造老专业”相结合。围绕“四新”要求,深化跨界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跨境电子商务、材料科学与工程、冰雪运动、数字经济6个新专业,建设对俄跨境电商运营、光电检测、公务员知识与技能3个微专业,推动传统专业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方向,实现专业内涵的

优化、调整、升级和迭代。

二是“四新”教学改革与成果培育相结合。建立“成果导向”的“院-校-省-国家”四级教改项目竞争立项机制,研制《黑河学院教学成果培育建设指南(计划)》,获立省教育厅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

2020—2023年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0项。在近两届省级高校教育教

① “4+1”金课体系:“4”是指校企合作类金课、中俄教师合作类金课、边疆区域特色类金课、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类金课;“1”是指课程思政类金课。

学成果奖评审中,获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创历史新高。

K2.5.4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一流专业建设实现增长。注重专业体系优化与内涵提升,以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四新”建设等战略部署为契机,出台《黑河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设置一流专业专项建设经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师、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建设核心要素,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一流专业建设体系,打造了一批彰显学校特色、契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专业。目前,已有8个专业列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专业总数的18.6%,培育校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8个专业获得教育部师

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

K2.5.5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一流课程建设卓有成效。出台《黑河学院本科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坚持“统筹谋划、重点培育、扶优扶特、持续推进”的建设思路,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启动示范建设、举办教学竞赛、评选优秀案例等方式建立“院-校-省-国家”四级一流课程建设培育机制,培育校级优秀课程422门、一流课程47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4门,培育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5 门,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 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 门(含培育)、

优秀案例6个、省高校外语专业“三进”示范课程1 门。

K2.5.6优秀教材建设举措及成效

支持编写特色教材。出台《黑河学院教材建设基金使用及管理办法》,

重点资助优势和特色突出、师资力量较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学科专业

教材建设;鼓励支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企合作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一流专业的特色教材建设。近五年,出版百佳出版社教材32部,《创新思维训练》《赴俄留学大学俄语语法精炼》《俄罗斯油画风景创作》《现代俄罗斯报刊阅读》等特色教材被大理大学、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安徽财

经大学等30余所高校广泛应用并获得好评。

2.6创新创业教育

2.6.1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情况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双创”教育工作体系。设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为主导的双创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由主管校领导任 院长,团委、教务处、黑龙江省TRIZ理论研究所负责人任副院长,具体负 责组织协调双创工作。建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创新实践、指导帮扶“四 位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出台《黑河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制度,全面强化双创管理,优化双创教育工作。学校获批“黑龙江

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点单位。

二是拓展实践空间,强化“双创”教育平台建设。现有创客空间、创业廊、创新实训室等8处创新创业实践场所,总使用场所面积超1万平方米,所有场所均对学生无偿开放;积极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云平台等线上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双创教育持续推进。2020年,成功获批首批省级“共享型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获得稳企稳岗专项资金1040万。2021年,成功获批工信部首批“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

基地”建设单位。

2.6.2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与

成效

一是建设“二类别、一层次”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每专业设置创新创业学分第一课堂3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开设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共计12 门,覆盖学生比例100%。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培育课程“创新思维与方法”设为全校学生必选的创新精神与创业实务类通识选修课(24学时1.5学分)。特色校本教材《创新思维与方法概论》和《创新思维训练》分别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TRIZ理论课程与教学模式构建”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

奖。

二是推进探究导向、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按照“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强化专业核心,拓宽培养口径”的总体思路,构建“课内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多层次多类型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设置通识必修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训》等,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近三年,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81项,省级奖项951项。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关证书,增强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近三年,学生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1935人次。

2.6.3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借助“科技文化节”“创意设计大赛”“中俄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会”

① “二类别、一层次”:“二类别”是指创新创业体系中包含课程教学体系内通识教育必修类

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类课程;“一层次”是指创新创业体系中包含实践教学体系内的素质拓展与创

新创业实践层次的训练。

等品牌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营造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三年来,共吸引万名师生参与其中。2021年7月,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东北三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近三年,共引导31支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廊;近三年,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分别为3632人、3582人、3865人,与全日制本科生的比值分别为30.11%、28.6%、30.31%;获批大创国家级项目33项,省级项目186项;荣获创新创业类竞赛(含TRIZ类竞赛)国家级项目8项,省级项目134项;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奖项67项,其中金奖3项,银奖9项,铜奖55项,学校多次荣获“互

联网+”“挑战杯”等大赛“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2.7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

2.7.1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够强

问题表现:

从建校开始,学校将自身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在专业发展上,传统的文科类专业有相对优势,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厚的科研成果,理工科相对发展较弱,学科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发展,教师面临更加繁重的教学任务,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服务社

会积极性不高,能力有待提升。

原因分析:

一是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需求对接还不紧密。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程度欠佳,尚未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一定程度

存在无法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现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能力受限。

二是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相对薄弱。学校在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上相对薄弱,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成果,难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显

著影响。

三是与地方企业和行业的合作不够紧密。与地方企业和行业还未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无法有效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和经

济发展。

四是服务地方意识和合作机制还有欠缺。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意识和完善的机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服

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限。

整改举措: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地方需求。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发展符合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需求的学科专业。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软实力。加大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和实力,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加强与地方企业和行业合作,推进成果转化。积极寻求与地方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机会,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四是持续提升服务地方意识,完善合作机制。树立服务地方的办学理

念,完善服务地方的机制,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的能力和水平。

2.7.2校企合作产教互动融合程度不够深

问题表现:

持续推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共建课程资源、教材资源、案例资源、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建设不足,

校外实习基地利用率偏低,实习效果有待提高。

原因分析:

一是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制度还不完善,合作水平相对较低,处于浅层面,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资源成果

不多。

二是校企协同育人建设方面引导不够。学校对教师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导不足,导致教师对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研究的意

识不强,校企协同育人成效不够明显。

整改举措:

一是坚持紧密结合发展需求,优选合作企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注重遴选优质合作企业。

优先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成长发展型企业、高科技技术型企业合作。

二是坚持校企全方位合作,贯穿培养全过程。做到校企合作“八共同”,即共同开展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评价教

学效果、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关注学生职业成长。

三是坚持校企优势资源互补,推进校企“双赢”。引导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学校办学,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让合作企业共享学校的场地设备等合作资源,让合作企业优先选择适用的毕业生,促进校企合作双赢、协

同发展。

2.7.3高水平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不够多

问题表现:

教学研究重立项、轻研究、重验收、轻过程等问题依然存在,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和教学改革项目、论文等数量持续增加,但高水平教改成果

不多,教学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原因分析:

一是高水平项目团队尚未建立。对标志性成果重自发、轻规划、重申报、轻培育等问题比较突出,多方优势资源汇集能力较弱,团队力量相对

单薄,所形成的成果不够显著。

二是项目培育机制尚不完善。尚未以标志性项目和标志性奖项为培育对象,加强对标志性成果的设计、组织和协调;二级学院顶层设计仍未构建,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还有欠缺,对二级学院和教师个人在争取标志性成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不够,标志性成果的培育机制有待进一步完

善。

整改举措:

一是强化校级层面培育的顶层设计。设立培育工作专班,建立健全教

学标志性成果培育体制机制,强化校级层面培育的顶层设计,给予相应政

策倾斜,加大标志性成果培育力度,提升成果水平与质量。

二是合理组建高水平教学改革项目团队。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教学改革项目为切入点,科学、合理地组建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企业人员、高校专家等多元结构的教学改革团队,把标志性成

果培育重心转向一线教学工作人员。

三是加强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标志性项目研究为载体,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在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改革与探索。

四是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教学改革项目服务。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领域,围绕标志性成果优先开展项目培育。同时,在项目培育过程中,有意识地总结、宣传项

目已经取得的教学成效,扩大成果的社会影响。

3.教学资源与利用

X3.1设施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78.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6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1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6亿元,拥有纸质图书112.7万册,

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并得到有效利用。

X3.1.1教学经费、图书资料、校园网等满足教学要求情况

一是教学经费保障有力。近三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逐年增长,年平均支出3291.44万元,总体增幅9.36%;各年度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均在18%以上;生均

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均超过2500元,日常教学经费得到优先保障。

3-1 2021—2023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表

年份

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单位:万元)

教学日常运行

经费占比(标准13%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单位:元)

2021

3118.22

18.05%

2569.82

2022

3345.99

18.75%

2654.28

2023

3410.10

19.62%

2660.81

二是图书资料满足需求。2019年,学校新建图书馆投入使用,图书馆

总面积2.09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3156个,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3-2 2021—2023年图书资料建设情况

年份

图书总量(册)

生均图书(册)

当年新增(册)

生均当年新增(册)

电子图书(册)

学位论文(册)

2021

934526

77.02

30583

2.52

1417924

8219859

2022

952040

75.52

17514

1.39

1396206

8250500

2023

1127040

87.94

53284

4.16

1362969

11018399

三是校园网建设符合标准。学校着力建设信息化、现代化校园,校园网主干带宽2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10000Mbps。实现有线网络全覆盖,无线网络学生宿舍和教学办公区全覆盖。现有信息化工作人员11人,

网络资源能够保障教育教学正常运行。

X3.1.2校舍、运动场所、体育设施、艺术场馆、实验室、实习基地及

其设施条件满足教学情况及利用率

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共18.03万平方米,其中行政用房面积1.41万平方米,体育馆面积2.32万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2.77万平方米,教室面积7.46万平方米,其他教学行政用房面积4.07万平方米;运动场面积4.34万平方米;现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216个,可接纳学生5619人;实验室248间,其中实践实验室171间、专业实验室56间、基础实验室15 间、其他实验室6间;智慧型多媒体教室153间,语音室27间。基本满足

日常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并得到有效利用。

3-3 实验室利用率明细表

类别

数量

每次可接纳学生数

年接纳学生人次

实践实验室

171

5641

407165

专业实验室

56

1642

218908

基础实验室

15

565

67517

其他实验室

6

140

3600

3.2资源建设

B3.2.1B2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及共享情况

一是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资源。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专业设

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校企共建课程90门,建设真实项目案例1500余例,其中“以校企共建的半导体光电产业学院为底座,构建光电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案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作为优秀典型案例在第57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进

行案例分享。

二是加强教育行业案例库建设。充分发挥“UGS”“三位一体”教育联盟作用,面向校内师范类专业,建立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学及优秀育人(含班级管理)案例库,案例库中包含我校学科教学法教师、基础一线教师、历届优秀师范实习生实践教学的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实验

课、班会主题会的教案文本、音像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料1000余项。

三是建设开放共享的优质资源。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智慧树平台上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提升资源库,实现全校范围的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购置万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基础教育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慧雅电子书数据库,608464册电子期刊、11018399册学位论文、121129小时音频、

1362969册电子图书等资源对全校师生开放共享。

B3.2.2B2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教材建设情况

鼓励教师编写教材,依据《黑河学院教材建设基金使用及管理办法》等制度,对教师自编教材和已选用教材进行评价与监督。近五年,我校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要编写应用型教材、专著76部,选用自

编教材3部。

K3.2.3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等教学

设施和条件建设及使用效果

一是创设硬件环境。依托“互联网+”课程资源,着力打造软硬一体、虚 实结合的智慧化教育环境。在学校经费严重紧张的情况下,建设“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型多媒体教室153间;在建中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实训楼 占地1.4万平方米,规划智慧教室18间,沉浸互动式多功能教室5间,为教

师持续创设有利于发展的优质教学环境,推动更多一线教师参与教学创新。

二是引进软件平台。近五年,投入600余万元,建设“正方教务管理系 统”,引进“知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超星尔雅平台”以及“超星移动端教学——学习通”,为师生提供优质数字 化学习资源和课程以及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服务,有效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管 理效率与水平,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以教育数字化 赋能大学生实习服务与管理,2023年正式启用“全国大学生实习公共服务系 统”,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强化实习全过程管理与服务,切实提高实习

质量。

K3.2.4K2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

一是积极将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立项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4项,将50余项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授权专利102项,其中4项转化为教学

资源。

二是积极吸纳本科生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鼓励学生进团队、进实验室、进课题,近三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8篇,获批专利数(著作权)7项,完成毕业论文(设计)8874篇。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互联

网+”创新创业大赛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328人次。

3.3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

3.3.1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足

问题表现:

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教材建设数量偏少,质量不高,新形态教材建设还未起步;自编教材还未达到选定质量;行业企业

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及共享不足。

原因分析:

一是学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行业专业人士参编教材积极性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教师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拥有系统且完整的知识体系,但缺乏真正的企业历练,企业和行业专业人士参与实践教材编写缺乏积极性,致使充分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和职业要素的实践教材建

设发展滞后。

二是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积极性不高。电子、音像教材,活页教材,课程资源库、试题库及考试系统、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等新兴媒介,能够更好地传播新知识,传授新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这些资源建设需要有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这方面教学资源建设的激励

机制不足以激发教师的兴趣。

整改举措:

一是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的系列管理制度,争取经费、项目和资源集聚。

改革教师聘任制度,调整师资队伍结构,聘请企业优秀技术、管理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选派学校优秀教师赴企业学习培训、参与挂职锻炼等途径,提

高实践能力,打造一批专兼结合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根据学

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研究规划,校企双方以契约的方式推行教材双主编制度,分工到人,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做到以学生为本,重

视实践环节,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二是建立教材信息反馈评价体系。从教材与课程的匹配度、教材的适用度、教材的新颖性等方面,对教材质量进行考核研究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

鼓励校企联手申报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为校企合作提供足够的扶持。

三是进一步完善教材立项资助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增加新开发教材投入,定期开展教材评优活动,给予获奖者奖金奖励并授予荣誉证书。调动教师、企业骨干编写教材积极性,既有利于鼓励教学名师、行业专家将自己教学

科研成果融入教育计划,也有利于将企业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

3.3.2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验室力度不大

问题表现:

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室数量少、质量不高,且覆盖专业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专业建设需求,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

差距。

原因分析:

一是资金和资源限制。共建实验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包括设备采购、场地维护、人员管理等。学校受资金和资源限制,难以与企业达成

深度合作。

二是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完善。校企双方对共建实验室的期望和目标存在差

异,阻碍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进而影响共建实验室的积极性。

三是企业参与意愿不高。由于共建实验室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部分企业对此持谨慎态度,导致参与共建实验室的意愿不高。

整改举措:

一是增加投入实现资源整合。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与企业共建实

验室。同时,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应共同制定明确的合作目标和期望,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可以通过共同制定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确保实

验室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

三是提高企业参与意愿。通过出台相关制度文件,鼓励企业参与共建实验室,如提供企业校内入驻场所等。同时,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

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期望,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

4.教师队伍

4.1师德师风

4.1.1保障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

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的情况

一是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设置党委教师工作部,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二级学院成立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工作委员会,构建党委统筹、部门协同、二级学院履职的运行机制。出台《黑河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黑河学院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等制度文件,校学术委员会下设学术道德委员会,常态持续深化师德师风

建设。

二是强化师德教育工作举措。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采用集中教育、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通过网络培训、观摩座谈等方式,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氛围。近三年,开展师德教育专项培训7次,全员参与全覆盖。强化师德典型事迹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习违反师德师风典型案例,开展师德

警示教育。近三年,学校教师未发生严重违反师德师风行为。

三是落实师德师风评价第一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第一标准,与人才引进、职务晋升、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工作挂钩,实行“师德一票否决”。落实师德考核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各类岗位考核工作中,均将师德考核放在第一位。开展教师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把脉一线教

师政治素养和思想动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工作内容。

4.1.2教师在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守《新时

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方面的情况

一是强化守纪自觉意识。将“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丰富内涵融入师德考核内容,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等学校在职教师从业行为“十禁止”》,树立底线思维,将常规检查、定期学习和节点提醒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行为规范

承诺书,开展新入职教师宣誓活动,激发教师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二是榜样引领争优创先。开展“先优模”评选和“从教三十年”表彰活动,宣传榜样典型事迹;评选教学名师,弘扬崇高师德风范。近三年,评选校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44人,先进集体12个,优秀教师36人,模范

工作者18人;荣获全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2人。

4.2教学能力

B4.2.1B2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

一是强化引育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现有硕博学位教师占比85.21%,实施博士学历提升计划,近三年,支持近百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学者13人,引领学科专业团队。积极引入俄罗斯高校优质资源,近三年,特聘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2人,有66名外籍教师承担专业教学。现有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6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二级教授4人,省级

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人,各级各类专家库成员76人。

二是赛训融合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持续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定期举办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大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培育优秀成果参加省级各类

教师教育教学大赛。近三年,教师获省级各类教学大赛二等奖10项、三等

奖15项。

三是激励引导产学研用能力不断提升。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深化产学研用,教师产学研用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9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15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发表论文1104篇,其中SCI检索14篇,出版学术专著47部;授权专利289

项,签订成果转化合同20项,获批百万元以上横向课题1项。

4.2.2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

一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建立“常规+专项+北疆高校大讲堂”的培训机制,围绕职业素养、教学技能等内容,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融合,提升教书育人能力。长期与智慧树和超星集团合作,开展教学信息技术实战培训。近三年,累计开展教学能力提升培训67场,参训教师5000

余人次。

二是完善教研相长机制。基层教学组织设置常态“教研日”,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教研机制,构建寓研于教、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教学能力

提升平台。现有省级专业教学团队2个、校级专业教学团队20个。

三是优化扶持激励政策。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出台《黑河学院深 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完善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出台《黑河 学院博士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直聘暂行办法》,开设职务晋升“绿色”通道,激励青年教师致力产出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支持青年教师访学研

修,认定教学基本工作量,保持基本待遇不变。

4.3教学投入

4.3.1教师投入教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情

况及实施效果

一是健全专注教学激励机制。优化《黑河学院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标准》,分类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岗位,突出教学过程成果运用。修订《黑河学院教学工作量管理暂行办法》,健全

绩效考核方式,激励教师致力优秀教学成果产出。

二是完善教师授课约束机制。出台《黑河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的暂行规定(试行)》,严肃教学纪律,强化教学自我约束意识。构建“4+1”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校内督导、同行、学生、职能部门、教师本人共同参与,强化教师严谨从教自觉性。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比例为100%,近三年,人均授课学时数分别为318.12学时、372.33学时、299.61学时。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明确

规定教师参评教授和副教授必须完成年均教学工作量为144—216学时。

4.3.2教师特别是教授和副教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

况及成效

学校将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教学研究等成果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的评价指标,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近三年,由教授和副教授主持负责,遴选校级、省级教学基本建设项目451 项,其中校地合作项目13个、现代产业学院项目3个、教学名师项目11 个、教学成果奖24项、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一流课程”建设27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82门、优秀课程建设243门、新文科项目17项;获批省级“新文科建设项目”5项,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课

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培育项目2门,省级课程思政优秀

教学案例6门。近三年,由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占比分别

为90.7%、91.1%、89.13%。

4.4教师发展

4.4.1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训

教材,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一是构建教师培训发展体系。加强教师岗前培训,新入职教师参加专项培训,通过专题辅导、教学观摩、项目训练等,加强教学素养与能力提升。构建“学期培训+寒暑假研修”的周期链条,针对不同岗位,实施分类

培训。近三年,年度培训教师实现全覆盖。

二是落实核心主题重点培训。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培训核心内容,融入年度培训模块,设置必选课程,通过网络课程学习、专题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深刻

理解,提高教师对教书育人时代新内涵的认知能力和践行水平。

三是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实施思政教师全员培训,每年轮选中青年思政教师参加专项培训,强化辅导员岗前培训和管理技能培训,开展党务工作者培训,注重素养提升。落实思政教师、辅导员职称评审“三单”政策,畅通专职辅导员和专职党务工作者“双线晋升”发展通道。稳定辅导员和思政教师队伍,持续推进事业编制公开招聘,近三年,有26名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进入编制。

4.4.2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举措

与成效

一是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2017年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教师发展制度,强化教师发展内涵,每年投入近百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教学竞赛、教学资源优化,助力教师能力提升,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近三

年,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本校教师比例分别为108%、379%、498%。

二是不断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出台《黑河学院关于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教学院—系—教研室”和“教学院—教研室(或课程组)”模式,设立基层教学组织,构建结构合理、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开展团队建设,增强组织活力,促进教

师共同成长。设有基层教学组织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为100%。

三是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教学科研“传帮带”作用;实施青年骨干教师提升计划,借助公派出国、资助交流等项目载体,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访学深造;出台《黑河学院“英才行动”计划》,设立新秀岗、骨干

岗、拔尖岗,首届“英才”岗位38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B4.4.3B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的政策措施

一是搭建载体提升教学能力。建立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培育机制,校院联动定期遴选,梯次扶持培育,激发业务水平提升动力。开展各类教学竞赛和观摩,组织学习省级以上教学赛事优秀案例,提升教学能力认知。

师资培训常设教学能力提升专项,作为必选必修课程。

二是完善制度提升产学研用能力。修订《黑河学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办法》,完善政策内涵,激励教师从事科研和争取横向课题积极性。近三

年,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90门,专业教师赴行业企业学习锻炼34人次,

赴基层企业挂职4人;教师承担横向课题18项,累计获得经费313.45万元。

三是借助平台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学校先后与智慧树、超星集团合作,多次邀请信息化教育专家、项目培训师进行线上线下培训。开展校院两级微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近三年,获省

级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二等奖3项,微课大赛二等奖3项。

B4.4.4B2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情况

出台《黑河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实施办法》,鼓励教师赴行业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支持教师参加国家、行业举办的专业实践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选派师范教育专业教师赴中小学基础教育一线实践锻炼。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和校地合作实习,组织教师定期驻县,开展实习实训交流。近三年,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分别为33.72%、39.05%、

30.39%。

K4.4.5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情况

借助科研平台和智库建设,支持教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近三年,主办或承办中俄国际学术会议17场次,千余名中俄专家学者参会,参会教师500余人次,连续举办中俄合作历史与前景学术研讨会、国际青年经济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相关学科教师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教师

中具有国(境)外学习、交流、访学经历142人。

4.5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与下一步整改举措

4.5.1高层次教学团队建设力度还需加强

问题表现:

高层次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不够,数量较少,质量还不高;现有人才队伍缺乏领军人物,团队的建设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有限,

制约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

原因分析:

一是建设动力不足。高层次团队建设的管理工作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激励力度不大,获得高层次项目资源机会少,使得团队建设信心不饱满,

缺乏生机活力,竞争力不足,建设成果不明显。

二是缺乏人才吸引力。学校处于地域文化环境“洼地”,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均不突出,对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吸引力不足,团队建设所需的优

质人力资源相对紧缺,高层次教学团队建设难度较大。

整改举措: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通过调研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主体对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激发持续开展高层次团队建设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增强建设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二是强化管理制度。适应团队建设与发展实际需求,完善较高层次教学团队制度建设,加大团队负责人培训力度,激励水平高、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组建专业教学团队,校院联动抓好常态管理,定期进行建设成效考

核。

三是引育领军人才。加大柔性引进学科专家力度,充分发挥专家在学科专业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领团队教师激发内生动力,整体提升团队建设综合实力。继续引进博士人才,支持优秀博士组建跨学科团队,协

同开展研究,共同发力提升团队建设成效。

4.5.2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有待拓宽

问题表现:

教师赴企业(行业)挂职锻炼积极性不高,时间周期短,人员数量偏

少,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形式过于单一,对培养路径的理解过于简单。

原因分析:

一是相关制度不完善。学校在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考核、运用等方面制度还不够完善,队伍培养管理链条不够顺畅,研究拓宽培养路径

的想法不多。

二是实践积极性不高。由于专业师资数量紧张,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时间明显不足,缺乏主动性,与行业企业联合培训师资的合作思路不

开阔,合作机制还不健全。

整改举措:

一是继续完善培养制度体系建设。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在人才引进时,对行业背景浓厚、实践经验丰富、研究成果突出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将具有业界实践、行业挂职经历作为考核评价和职务晋升的重要内容,引导教

师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和服务工作。

二是加强校企专家互培互聘。定期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挂职锻炼,聘用行业企业精英进入校园,推动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的双向流

动、深度互学,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搭建更多平台。

4.5.3助力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机制还需完善

问题表现:

针对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发展的统筹规划还不全面,激励机制有待进一

步优化。支持教师培训、学习、进修力度还不够,外出培训学习人数偏少,

教师国外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等方面机会不多。

原因分析:

一是统筹规划不到位。学校办学经费有限,教育教学、专业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多,在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教师培训学习、教师工作环境改善等方面,经费投入与业务开展需求不平衡。激励措施多属于常态模式,优化

完善力度不够,创新性不足。

二是科研平台建设步伐迟缓。与省内外其他高校相比,学校科研平台数量不多,积极主动向上争取的力度小,教师获得科研资源和项目资助的

机会少,研究氛围不浓厚,教师教学科研发展提升速度不明显。

整改举措:

一是加大规划统筹力度。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与教务处、二级学院等协同服务教师教学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出台更多有效措施,保证教

师综合能力的拓展与提高。

二是增加培训经费投入。进一步优化教师发展机制,适度增加经费投

入,加大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国内外交流的支持力度。

三是加快科研平台建设。依据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发挥特聘学术专家的领军作用,凝聚博士教师科研力量,积极建设各级科研平台,为教师

教学学术发展提供更多载体。

5.学生发展

5.1理想信念

5.1.1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

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筑牢思想政治防线。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专业课和思政课融合,制定《黑河学院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利用中苏抗战历史纪念馆等实践教学基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二是发挥党团组织引领作用,提升学生品德素养。通过青马工程、青 年大学习等平台,建立“党团班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通过专题学习讨 论会、校内外志愿服务和公益行动等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引导学生树 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引学、导学、督 学等,扎实推进线上“青年大学习”,连续两年获得全省“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组织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青音”、北疆逐梦延安宣讲

团入选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和延安精神志愿宣讲团。

三是打造红色育人品牌活动,强化思想教育引领。充分利用“行走的 思政课”“暑期红色实践研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国防长廊”等系列品牌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形成良好品行,认同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办东北三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持续开展 “周恩来班”创建工作,网络文化作品荣获全国全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奖项

30余项,1名辅导员荣获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5.1.2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情况

一是补齐制度短板,切实筑牢制度防线。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学生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校训将学风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学风建设体系,坚持一二三

四课堂有效衔接,引导学生自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二是聚焦管理机制,推动体系良性运转。构建“123”日常教育管理模式,开展“一晚两早三走”①工作,加强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朋辈引路,榜样引领,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学业指导+生涯引导”。近三年,不断建立完善评选机制,荣获国家奖学金44人,省级三好学生255人,省级优

秀毕业生71人。

三是强化督导建设,全面提振优良学风。学校积极构建“4+3+2”考风建设体系,重点做好“四关、三严、两杜绝”②工作;出台《黑河学院诚信档案管理办法》,考试违纪人数逐年下降。出台《黑河学院学生学籍预警(学业部分)暂行办法》,对学生每学期的学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为学业警告、退学试读、退学三个预警等级,家校共同协作端正学风、求真力

行。

5.2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

B5.2.1B2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

际问题能力

一是加强基本素养教育,夯实学生创业能力。不断优化通识教育与专

①“一晚两早三走”指晚自习,早自习、早操,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②“四关、三严、两杜绝”是指命题关、监考关、评卷关、补考关;严格考试标准,严格考试程序,严格考试规则;杜绝考试作弊现象,杜绝作业、实验报告、论文抄袭作假等现象。

业教育课程体系,共建专业集群课程,构建“教育一体化”①人才培养模式,

自主创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二是重视实践教育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构建“四平台”②,立项建设“校地合作”项目13项,建有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基地222个。近三年,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数总计为38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7项,荣获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1次,

学生获奖44项。

5.2.2开展通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

一是“必修+选修”夯实通识教育基础。通识教育学院牵头负责学校通识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类课程”“军体健康类课程”等五类必修课程,共设置43.5学分,740/858学时。选修课程7.5学分,120学时。第二课堂

设置“创新创业”5学分。

二是“课内+课外”扎实推进体育教育。第一课堂建立“选项课+兴趣班/强化班”课程体系,设置144学时、16项体育运动项目。第二课堂积极引入10余项运动小程序,且有20余个体育社团。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体育类比赛前八名共74项,荣获“黑龙江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体质测试达标率为95.93%。

三是“线上+线下”切实加强美育教育。设置“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类”课程,学生至少修读2学分,已建设14门美育类优秀课程,引进6门国家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定期举办“龙江艺术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

荣获首届“田家炳”杯大学生美育成果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获黑龙

①“教育一体化”是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

②“四平台”是指课内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

江省美育成果展奖137项。

四是“8+24+公益劳动”务实开展劳动教育。制定《黑河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设置8学时劳动理论课教育,24学时专业劳动实践教

育和每学年1周劳动周,广泛开展劳动性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5.2.3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情况及育

人效果

一是社团活动形式多样,舞台展现自我育人。出台《黑河学院社团管理办法》《黑河学院“星级社团”评选办法》,建立校院两级社团联合会,形成“百团”争艳社团文化品牌。近三年,“携手青春·共享阳光”国际青年大会等600余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人数达5万余人次。“北疆国防社

团”和“LBT机甲大师战队”入选黑龙江省高校“活力社团”TOP100榜。

二是社会实践主题鲜明,知行结合淬炼育人。制定《社会实践管理办 法》,组建实践团队3300余支,共计3万余名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承 办四届“云支教”专项活动。学校连续获评省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优秀单位,4支队伍入选全国示范性团队,1支队伍荣获黑龙江省“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三是志愿服务参与踊跃,多维锻炼综合育人。推进志愿服务平台建设,系统注册志愿者8000余人。近三年,校院志愿者联合开展抗疫等大型志愿活动300次,服务人数近2万人次。我省唯一获得中国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实践项目单位;连续两年荣获团中央“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荣获2021年度黑龙江省志愿服务“五个100”先进典型“优秀志愿服务贡

献单位”;2022年入选全国“强国有我,‘核’你一起”志愿宣讲团。

K5.3国际视野

K5.3.1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与本科教育相关的

国际交流活动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展情况

一是在联办本科基础上增设硕士联合培养。自1989年,学校积极推进中俄教育合作,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南乌拉尔国立大学联办俄语、美术学等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国立大学等8所高校开展24个本科专业、18个硕士专业联合培养项目,留学生规模由2020年的153人上升至2023年的502人,

赴俄留学培训基地高校“生源规模”排名第一。

二是在拓展规模基础上提升留学教育质量。近三年,我校共培养来自俄罗斯、蒙古、乍得等7个国别185名来华留学生,共开设“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3个留学生本科专业。

K 5.3.2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资源的吸收内化、培育和输出共

享情况

一是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俄语、音乐学等8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俄语和绘画专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俄语、绘画和音乐学专业获批省重点专业,俄语语言文学获批省重点建设学科。积极引进俄罗斯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计划,建设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优质教学资源融入合作办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俄罗斯风景油画创作》《旅游俄语》等13

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是共享平台效果突出。学校整合校内8个省级对俄研究平台资源,

与省内18所高校签订共建“中俄协同创新平台”协议,牵头成立的“中俄创意设计联盟”已纳入黑龙江省教育厅2024年工作要点,建立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院长、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柳巴温首个海外工

作室,实现学校与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国际合作的又一新途径。

K5.3.3学生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

合作研究等情况

学校依托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相继承办“中俄高校艺术作品交流双年展”“第五届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等赛事百余场,其中与俄罗斯高校连续举办15届中国黑河学院•俄罗斯远东高校田径运动会和10届“携手青春•共享阳光”中俄大学生交流大会等交流活动,其中,“携手青春•共享阳光”国际青年大会入选俄罗斯100个最佳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并被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授予“中俄文化交流优秀活动奖”,每年2000余名中俄大

学生参加交流大会。

5.4支持服务

5.4.1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情况

一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生机制。学校出台《黑河学院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支部联系师生实施意见》,校领导联系学生班级11个、结对联系学生1—2名,中层党员领导干部结对联系1—2个学生党支部。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开展“七进入”①工作,通过座谈会、参加活动、网络交流等形式,

切实履行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二是健全教师联系学生机制。出台《黑河学院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办

①“七进入”指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活动、进网络。

法》《黑河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将教师有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作为职称评聘基本条件,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近三年,

评选优秀辅导员7人,选聘班主任742人次。

5.4.2学校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工作(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学业导师、心理辅导教师、

校医等配备及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建设情况

一是加强学业帮扶推行导师制,构建学生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构建以学业、资助、心理、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设立“一厅一站一基地一中心”①。全体专兼职辅导员、教师共同守护学生成长,将指导

服务贯穿学生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二是推进精细化就业指导,健全“四位一体”资助体系。校院两级领导干部带队访企拓岗,组织就业政策宣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活动。构建“四位一体”②学生资助体系,设立单项奖学金。近三年,资助政策惠及4.18万人次,总计3825.94万元,年均办理助学贷款1375人,实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三是推进精准心理育人格局,完善师生交流活动场所。建立心理健康

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四早”③预防机制,与黑龙江省三院等2所医院成立

医疗联合体,实现心理危机预防精准化。近三年,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760人次,心理测评覆盖率100%。新建“三馆一厅”④为师生文体交

①“一厅一站一基地一中心”指“学生一站式服务大厅”“就业创业服务站”“创新创业基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②“四位一体”指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

③“四早”指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

④“三馆一厅”指体育馆、游泳馆、冰球馆、音乐厅。

流提供优质服务平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占地400平方米,设立“四室”①

现有专职辅导员42名,与在校生比例为1:283;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4名,与在校生比例为1:3188;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

人员23人,与应届毕业生比例为1:153。

5.4.3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辅修专业制度、双

学士学位制度建设情况

一是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弹性修业制度。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四至六年,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修业年限最长可延至八年。出台《黑河学院学生转专业管理实施细则》扩大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权。近三

年,共有5名同学申请休学创业,55名学生申请转专业。

二是实施多样化复合型培养,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出台《黑河学院辅修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黑河学院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开展辅修学士学位、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推进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设5个辅修学士学位专业,3个微专业,16个第二学

士学位专业。

K5.4.4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

职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

一是健全增值评价体系机制。学校坚持“全面发展,持续改进”的评

价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系统化改革,修订《黑河学院学生素质综合考评办法》,将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因素纳入增值

评价机制中,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双创能力进行全面考查;多措

①“四室”指宣泄放松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沙盘室、团体辅导室。

并举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壁垒,为开展增值性评价创造条件。

二是提供丰富多样教育供给。加强各学科的有机融合,面向全体学生

开设丰富多样的公共艺术课程,搭建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平台。通过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增开茶艺、剪纸、音乐、舞蹈等富有地方特

色和学科优势的美育实践类课程。

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学校将增值性评价落脚点放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上关注学生“多元发展”和“个性成长”。组织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大学生就业能力挑战赛等,为学生配备“线上+线下”“一对一,面对面”的面试模拟室,提升

学生自我发展和职业发展能力。

5.5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

5.5.1学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问题表现: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较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学风问题的管理和

监督不够严格。

原因分析:

一是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能力较弱,又缺乏勤奋学习的品质,且教师只发挥课程讲授作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及未来学业前景的思考,考研升

学率低。

二是学生自我管理、教师引导、家校联动协同发力不够,未能形成上

下协同联动机制。

三是部分学生缺少自我约束意识,一些学生不愿被限定和束缚,学风

问题的管理和监督未能形成长效机制。

整改举措: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关心、热爱学生,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学生学习成长的良师益友;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

学生课程参与度,切实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加强责任落实,发挥管理队伍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党政班子在学风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加大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检查督促力度,强化家校联动,不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学业情况,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自主教育和管理能力,利用学习典型,举办常规化、多样化课程辅导、学习经验交流和主题讲座,分享好的学习经验和

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

三是坚持严格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严格课堂考勤,严肃课堂纪律,规范学生课堂行为;严格宿舍管理,加强宿舍安全检查与自主管理,创建“无痴迷游戏”宿舍,开展丰富多样的寝室文化建设活动;严格诚信管理,

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

5.5.2部分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不佳

问题表现: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不理想,部分学生重竞赛轻落地,

教师指导不够充分,优质项目不足。

原因分析:

一是主观上对项目进行引导不够,横向联合及可持续跟进项目较少,

导致项目没有很好地传承和成果转化。

二是没有研究生教育和重大课题跟进,导致优质项目较少。

三是指导教师专业与项目不对口,难以发挥功能,部分学生只注重比

赛的获奖情况而忽略落地转化,导致项目培育不深、不透。

整改举措: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积极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导师制机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制度、创新创业工作量

转化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链条,为项目传承和转化保驾护航。

二是提升教师指导力度。借助创新创业相关制度的建立,更好地激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充分发挥教师专业资源优势,进一步引导更多学生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为优质项目的培育提

供专业化的技术指导。

三是注重联合协同提质。进一步加强项目引导,与相关高校、企业联合协同提质,借助对俄地域优势,整合资源,加强互动频率,推动学生外出交流培训,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运用综合

能力推动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成果转化成效。

5.5.3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问题表现:

专职辅导员配备数量不足,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年龄结构搭配不协

调,发展前景不明晰。辅导员队伍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原因分析:

一是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多,学校教职员工编制总数没有增长,辅导

员招聘受到一定制约,加之干部聘任,辅导员队伍有结构性调整;大量招

聘编制外的辅导员,会增加学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大学校

的财政负担。

二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工作覆盖面大、年龄普遍偏小,专业特色

层面水平参差不齐,使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受到一定制约。

三是辅导员的工作成绩具有潜在性和持久性,工作难以量化使辅导员的考核工作缺乏有效标准,导致考核不够全面;没有将激励机制和评优奖

励、职位晋升等实质性问题直接挂钩,很难营造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

整改举措:

一是拓展来源渠道。通过持续稳定补充专职、选派机关青年干部转任和选拔青年教师兼任等方式,按照1:200比例足额配齐辅导员,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专职辅导员转出队伍须由主管校领导签批,保持辅导员队伍稳定

性。

二是加强队伍交流。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校内轮岗,落实管理干部职务晋升中具备辅导员经历的要求,持续优化辅导员年龄结构,并选拔优秀

辅导员参与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拓宽工作视野,促进辅导员全面发展。

三是夯实发展保障。严格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全面考察辅导员德能勤廉和育人成效,针对优秀的辅导员,制定相应的激

励政策,鼓励优质人才的留用和发展。

6.质量保障

6.1质量管理

6.1.1学校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机构及队伍建设情况

一是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黑河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办法》,构建包括决策系统、标准系统、保障系统、执行系统、评估系统、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目

标明确、运行有效的“监控-评价-反馈-改进一再评价”的质量保障闭

环。

6-1 黑河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图

二是不断优化质量标准与管理制度。围绕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出台《黑河学院教学单位教学管理办法》(修订)《黑河学院教学管理质量标准》等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涵盖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育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

主要教学环节。

三是持续加强质量保障队伍建设。设立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统筹落实全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务处、学生工作部、人事处、招生就业处、二级学院班子、校院两级督导等协同构成全校质保机构。学校现有教学管理人员26人,校级教学督导专家11人,院级教学督导员51人,全

过程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质量监控与督导工作。

6.1.2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

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的情况

一是加强考风考纪建设。修订《黑河学院考试管理规定》等文件,实行信用警示预警制度。成立校院两级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考风考纪监督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利用多种载体进行考风考纪宣传,形成优良考风、考纪氛围。严格执行《黑河学院学生纪律处分实施办法》,近

三年,考试违纪处分26人。

二是优化学业评价体系。积极探索考试改革,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完善形成性评价机制,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鼓励教师自主选择有效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如混合闭开卷、笔试+口试、上机+笔试、小论文、小设计等。定期开展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关注学

生的能力产出,分析改进存在的问题。

三是严把毕业出口关。制定《黑河学院学生学籍预警(学业部分)管理办法》,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变“事后处理型”管理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建立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联动预警体系,强化学业过程管理。出台《黑河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黑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修订)等,严格审核毕业资格与学士学位授予资格。2021、2022、2023届本科生毕业率分别为:98.73%、97.88%、97.05%,

学士学位授予率分别为:99.36%、100%、97.05%。

6.2质量改进

6.2.1学校内部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及接受外部评估(含院校评估、专

业认证等)情况

一是完善落实校内质量评估制度,强化过程监控。制定《黑河学院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工作方案》,构建“4+1”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机制①。引进“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监测平台”,进行常态性、过程性监测,及时分析、反馈本科教学状况。依托《黑河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办法》开展8个专项评估,其中每学期开展试卷质量评估,每学年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应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质

量评估,严把“质量关”和“出口关”。

二是主动接受外部评估,强化外部质量评价监督。学校建立以评估、认证为主导,包括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公众(毕业生、校友、用人 单位、学生家长)、社会舆论与新闻媒体、社会评价机构等“四位一体”

的教育教学监控体系。学校于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① “4+1”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校级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职能部门评价+教师自我评价

2023年,3个师范类专业完成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入校考查。

6.2.2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与改进效果

一是建立校内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制定《黑河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合理 性评价和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管理办法》《黑河学院师范类专业质量持续 改进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借鉴师范类专业认证“三达成”“四反馈”评价改进机制,通过专家督导、专项评估、数据监测、学生座谈、问卷调 查等方式对各环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与评价;通过工作例会、检查反 馈报告、座谈会等形式反馈并积极解决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常态教学质量 评价结果,开展持续改进工作,有效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反馈改进体系闭环

运行。近三年,停招1个专业,新建4个专业。

二是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效果。有效利用师范类专业认证等外部评估评价,积极推进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学校现有省级、校级一流专业24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近三年,获评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教师参加省级教学竞赛获奖25人次,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及出国留学比例从5.96%提升至8.13%。

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逐年提升。

6.3质量文化

6.3.1 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

一是学校质量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传承和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创新发展、育人戍疆”的办学精神,全校师生员工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线”的质量意识。举办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辅导员技能大赛等

系列活动,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推动质量文化建设。形成了“对标实施、

持续改进”的良好质量文化氛围。

二是制度建设推动质量文化建设。学校注重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质量标准、管理规范、监督机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将外部评估和内部保障联动、顶层设计和基层自主相结合,围绕持续提高质量形成较完备的制度体系。近三年,先后制(修)定《黑河学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多项质量管理制度,有效促进全校师生养成优良的质量习惯和质量作风。学生在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学科、专业技能、创新创业大赛

中频频获奖,近三年,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比例逐年上升。

6.3.2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及年度质量报告

制定《黑河学院信息公开实施办法》,校园网主页设有“信息公开”专栏。学校每年定期完成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数据采集工作,对数据进 行分析,强化质量信息实时反馈。撰写《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 业质量报告》和《中外合作办学自评报告》,并在学校官网“信息公开”

专栏中及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6.4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

6.4.1个别环节教学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问题表现:

现有教学质量标准还未完全覆盖教学全过程,例如,学生课前预习效果、教师课前备课效果,以及内容广泛、环节多、分散实施的实践教学等,尚未完全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且监控力度不够。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质

量的重视程度不够。

原因分析: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

系建设不完善,还未覆盖教学全过程。

二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对教学质量的考查环节设计比较薄弱,

各学院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单一,考核方式需进一步完善。

整改举措:

一是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更加系统、严谨、完善的教学环节评估模块,尽量覆盖“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全过程;加强对教学评价的研究,

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教学评价改革动态。

二是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加大实践教学过程、效果的考核,制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细则,完善常态化、制度化实践教学检查机制,加

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

三是不断增强实践教学质量意识,针对学校现行实践教学环节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课

程设计、实习、实验、实训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

6.4.2质量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仍需进一步加强

问题表现:

评价一反馈一持续改进的闭环运行机制有待加强,部分教学单位和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对反馈的信息重视不够,采取的整改举措力度不足,缺乏质量改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于教学质量改进结果,往往缺乏

跟踪落实,“回头看”环节相对薄弱,质量改进系统性管理还需强化。

原因分析:

一是部分学院对反馈的信息重视不够,采取的整改举措力度不足,缺

乏质量改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是对整改问题跟进落实监督的机制仍需完善,对整改的力度、时效性、针对性的质量改进系统性管理还需加强,持续改进的闭环运行机制有

待加强。

整改举措:

一是完善质量反馈跟踪工作流程,强化院系落实质量改进的主体责任

以及质量管理部门的监督责任,实行问责制。

二是完善“全员参与、全程覆盖、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加强对整改举措落实情况和整改效果的检查。

三是定期公布质量改进的落实情况及效果,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

专业调整、招生计划制定、二级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6.4.3“五自”质量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

问题表现:

质量保障协同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师生对新时代、新形势下质量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清晰和深入,主动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有待进一步提升,“五自”质量文化氛围不浓。

原因分析:

一是对质量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培植质量文化还缺乏系统性、全面

性,学校尚未形成浓厚的“五自”文化氛围,缺乏“质量制胜”的认识。

二是质量文化建设中对师生主体性地位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执行效果不好。例如部分师生将质量简单化,以考试成绩论质量,对自身工作

在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职责不明确,投入精力不足,发挥作用不强。

整改举措:

一是强化“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加快构建“五自”质量文化体系,把考查学生发展质量放在首位,推动学生价值理念成为学校教育质量文化

的核心价值。

二是加强质量文化的宣传与培训。加深师生对质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增强师生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凝聚力和行动力。

三是将质量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学校的课上课下、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活动、教师的言行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自律、

责任等现代文化素养。

7.教学成效

7.1达成度

7.1.1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一是培养环节与就业质量契合培养目标。基于OBE教育理念,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要求的达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育体系基于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持续改进机制。注重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修订、课程评价、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等各项人才培养环节的目标达成分析,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不断提升毕业生就

业质量,契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评价反馈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良好。2021-2023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9.21%、84.49%、85.89%。通过毕业生(校友)跟踪反馈、用人单位调查反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近年来持续提升。通过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反馈等情况显示,各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达成度良好。

7.1.2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建立情况及跟踪评价结果

出台《关于建立黑河学院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黑院政发〔2021〕100号),每年开展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结合毕业生、用人单位、就业部门对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编制并向社会公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科学监测和评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毕业生跟踪评价良好,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在94%以上,对教育教学的满意度在94%以上,对专业课程设

置满意度在95%以上。从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适应度来看,用人单位对学

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在97%以上。

7.2适应度

7.2.1学校本科生源状况

自2021年起招生区域扩展至24个省(市、区)。近三年,录取人数分别是3858人、3760人、3919人,其中,普本录取人数逐年提升,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比例进一步提高。外省生源占38%以上,各省录取分数相对稳定,各省各批次招生计划执行率100%,报到率逐年提高,在96%以上,一志愿录取率稳步提升在98%以上。2020年,在提前批增加公费师范

生专项招生,同年,获得第二学士学位招生权,并持续开展招生。

7-1 2021—2023年招生情况汇总

年份

普本

录取人数

外省

招生人数

一志愿

录取率

新生

报到率

2021

2824

1250

98.80%

96.45%

2022

2941

1186

98.37%

97.57%

2023

3082

1186

99.48%

98.00%

B7.2.2B2毕业生面向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情况、就业

质量及职业发展情况

一是就业面向与区域、行业契合度较高。坚持“扎根黑河,立足龙江,服务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努力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的服务面向定位,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智力支撑。近三年,我校毕业生留省就业率分别为39.56%、39.14%、38.11%,2022、2023年学校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留省就业奖励总计162万元,其中

2023年是哈外两所获得第一档奖励学校之一。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教育领域就业的人数占比最大。

二是就业质量逐年提升,职业发展情况良好。近三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情况总体稳定,结构合理,升学率分别为6.00%、7.34%、8.22%,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分别为43.83%、78.44%、75.69%,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在全省公办本科院校中最高排名第6位,达到89.21%。毕业生专业培养与岗位契合度分别为79.82%、78.89%、71.81%,相对稳定。毕业生毕业一至三年后,月均收入分别为5398.59元、5808.93元、6271.61元,随工作年限及经验积累在逐年提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持

续稳定,就业感受较好。

7-2 20212023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统计表

类别

2021

2022

2023

小计

毕业生数

2818

3108

3529

9455

考研

89

85

98

272

出国

79

143

189

411

二学位

1

0

3

4

入伍

29

36

27

92

创业

15

31

40

86

政策就业

133

191

113

437

协议就业

890

1952

2201

5044

合同就业

1170

118

227

1515

自由职业

52

55

68

175

其他形式

56

15

65

136

初次就业人数

2514

2626

3031

8172

初次就业率

89.21%

84.49%

85.89%

86.43%

7.3保障度

7.3.1教学经费以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艺术场馆等资

源条件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一是教学经费首先保障本科教育需要。近三年,教学经费支出稳步提升,年平均支出4779.01万元,总体增幅达7.93%;2021—2023年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分别为354.25元、355.64元、362.83元;2021—2023年生均本

科实习经费分别为198.20元、198.83元、200.46元,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7-3 2021—2023年教学经费支出明细表(单位:万元)

类别年份

2021

2022

2023

教学经费总支出

4584.86

4803.77

4948.39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3118.22

3345.99

3410.10

其他教学经费支出

1466.64

1457.78

1538.29

二是资源条件优先满足本科教育需要。近年来,学校顺利完成综合体育馆、冰球馆、游泳馆、音乐厅、新校门及校园主干道、大学生双创服务中心、学生生活服务中心、3号学生公寓等8个建设项目,并于2023年开工建设“中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实训楼”,以上9个项目总占地面积15.79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24万平方米。

7.3.2教师的数量、结构、教学水平、产学研用能力、国际视野、教学

投入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情况

一是教师数量结构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有专任教师622人,外聘教师122人,生师比为18.76:1。专任教师中具备硕博学位530人,占比

85.21%;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00人,占比32.15%。教师队伍能够满足人才

培养需要。

二是教师教学水平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教师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专注一流课程建设,参与各类教学竞赛,开展教研课题立项,丰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近三年,连续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新文科建设项目等总计26项,省

级教学成果奖数量逐年增加。

三是教师产学研用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学校教师积极为行业企业

单位服务,承接横向课题18项,经费到账313.45万元。

四是教师国际视野不断开阔。学校支持教师赴国外访学交流和攻读博士学位,积极组织中俄学术交流与教学研讨,深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内涵。近三年,赴国外高校访学及攻读博士学位教师近百人,近500余人次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与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柴可

夫斯基音乐学院联合举办“大师班”,艺术学科教师的国际视野不断拓展。

7.4有效度

7.4.1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有序运行情况

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路径、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教学质量监控等为保障,构建了“专业与课程”“教学计划与运行”等七个模块124个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通过遴选与跟踪问效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等教学基本建设项目,推进人才培养各环节改革。实施期初、期中、期末等常规教学检查和试卷、毕业

论文专项检查,保障人才培养各环节规范有序、可测可控。

7.4.2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持续提升情况

一是实施学业预警机制,强化育人功能。出台《学生学籍预警(学业部分)暂行办法》,改革“事后处理型”管理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避免或减少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近三年,共对113人次学生进行了学业预警(其中退学预警24人,退学试读预警22人,学业警告预

警67人)。

二是持续开展“主题年活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黑河学院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部署,相继开展“课堂教学质量年”“实践教学质量年”“教学基本建设质量年”活动,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管理与实践育人作用,完善教学基本建设,夯实办学基础,提升教学质量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三年,升学率分

别为6.00%、7.34%、8.22%。

三是完善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反馈监控管理。出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办法》《教学督导工作暂行条例》等系列教学质量保障管理制度,并于2022年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毕业要求达成度及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对教学管理过程、教师教学过程和主要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监督、检查及评估。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调控优化教学过程,不

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人才培养学校投入核心数据稳步提升,教学条件逐年改善。不断加大对教学支持力度,教师队伍建设、日常经费投入、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等明显提升,升级改造与建设95间多媒体教室、1间智慧教室、1间

研讨教室、2间实训室,购置3000套学生新桌椅。

7.4.3近五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十个典型案例及培养经验

典型案例:

序号

姓名

专业

就业单位

主要事迹

1

季李欣

2019届俄语

北京金诚同达

(上海)

律师事务所

现任职于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从事涉外方向律师,所在律师团队连续三年上榜国际权威法律评级机构钱伯斯(ChambersandPartners)榜单。

2

王苗

2020届

汉语国际

教育

泰国

Takhli

Prachasan

School

现任泰国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协助学校开展中国文化相关活动,取得那空沙旺府亚军和季军的优秀成绩,曾获得“那空沙王府优秀辅导教师”“优秀志愿者”“优秀活动组织者”等荣誉称号。

3

曲鑫淼

2020届旅游管理

莫斯科大学

文化管理系

博士在读

现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国家管理系博士二年级,担任全俄博士生学者联谊会秘书处副秘书长,莫斯科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组织部副部长,山东省国际人才交流协会海外联络处副主任委员。

4

董欣

2020届体育教育

昆山市

康桥国际学校

现就职于昆山市康桥国际学校,任体育教师。曾获2018年黑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女子双板第一名、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滑雪挑战赛东北赛区女子双板第四名、2019年黑龙江省第三届学生冬季运动会女子双板第一名和女子滑降第一名、2018-2019“万科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滑雪挑战赛东北赛区高山女子大回转第三名。

5

刘恩昊

2020届数学与 应用数学

内蒙古通辽市

科尔沁区

钱家店镇政府

现就职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府任党政办公室科员,连续两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三好学生,2020年考取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担任学生党支部副书记,获得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6

张琛

2021届会计学

孙吴县妇联 网络信息中心

现就职于孙吴县妇联网络信息中心,该生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加顶岗实习(支教),经“孙吴县面向黑河学院专场招聘会”考入孙吴县卧牛河乡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因工作表现出色,2022年调入孙吴县妇女联合会,先后任权益部部长、家儿部部长。

7

宋佳

2021届学前教育

齐齐哈尔

高等师范专科

学校教师

现就职于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主要承担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等课程教学。所负责和主持的国家级科创项目《早慧之星》和省级科创项目《民族文化新生》均成功立项。

8

孟庆鸽

2022届音乐教育

讷河市

第二中学

现就职于讷河市第二中学,2022年通过齐齐哈尔市“名校优生”招聘考试成为音乐教师,2023年指导学生获“讷教杯”高中音乐基本功比赛第一名、讷河市中小学班级合唱比赛高中组第一名。

9

徐鹏

2022届书法学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曾获农行杯首届中国电视书法大赛青少年“一等奖”(中书协主办)、“微山湖奖”全国书法精品展入展、入展2021第四届书

序号

姓名

专业

就业单位

主要事迹

学之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成果系列篆刻专题展、全国青少年书法百强榜评选银奖、第二届“言子杯”全国学生书法大赛提名作品奖、黑龙江省首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等。

10

刘浩然

2023届通信工程

天津大学 研究生在读

上学期间,响应国家政策参军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空军某指挥所,荣获旅(团)级“优秀义务兵”荣誉称号,并受到嘉奖1次。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候选人,现就读于天津大学。

培养经验:

一是发挥中俄合作办学育人功能。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系统规划人才培养合作新模式,提供国际化交流、实习和项目研究机会,开辟学生就业、

升学新路径。

二是强化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顶岗实习(支教)等校地合作项目,建立现代产业学院,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打

造“多元协同、校地互动、产学共赢”人才培养模式。

7.5满意度

7.5.1学生(毕业生与在校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2023—2024学年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学生对图书纸质资源的满意度88.98%,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满意度85.00%,对班级和辅导员满意度为

91.00%,学习氛围及学风情况满意度为80.00%。

近三年,我校毕业生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普及满意度为94.41%;对学校就业手续办理满意度为95.40%;对学校招聘活动促就业满意度为

94.72%;对学校就业信息发布满意度为94.03%。

7.5.2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每年通过校领导调研、联系点领导座谈、专题交流、发放调查问卷等

形式,重点了解一线教师对专业建设、教学资源与利用、教学科研政策与实施、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管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行政与后勤保障效果、教学改革评价等方面的满意度。学校组织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校教学科研政策及实施的满意度为84.59%,对教师参与学院或学校决策管理程度的满意度为80.82%,对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满意度为84.91%,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7.5.3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近三年,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分别为97.72%、97.43%、98.83%。专项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个人能力高度认可,满意度

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

7.6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下一步整改举措

7.6.1毕业生跟踪机制及评价标准不健全

问题表现:

毕业生跟踪机制尚未形成有效闭环,相关评价标准不健全,评价形式单一。学生配合度有待加强,就业跟踪调查覆盖面较低;调查结果未能及

时有效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原因分析:

一是重视不足,制度建设及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

二是评价标准理解不透,对问卷调查依存度较高,调查路径单一。

三是调查数据的样本量表选取缺乏科学性,数据信度及效度有待增强。

四是学生配合度不高,且就业初期变动频繁,持续跟踪调查难度较大,

缺少有效应对措施。

整改举措:

一是继续落实《关于建立黑河学院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制机制建设,促进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是采取学校自主调查与第三方专业机构调查相结合,提高毕业生跟

踪调查质效。

三是与调查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及时反馈调查结果。

四是加强调查报告分析研究,将调查结果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参

考,同时纳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7.6.2生师比相对办学标准存在一定差距

问题表现:

学校近年办学规模变大,招生人数持续增加;离退休人数处于一个小高峰时期,且新进教师数量有限。生师比逐年增加,近三年分别为18.1:1、

18.22:1、18.76:1。

原因分析:

一是近年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校生规模已达12000余人,但编制总量始终维持在学校升本初期6000学生规模状态,编制数量极其有

限,制约教师数量的持续增长。

二是学校整体负债压力比较大,在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情况下,因年度

经费预算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编外人事代理教师岗位数量的增加。

三是近三年因退休教师数量逐年增加,导致教师队伍自然减员人数增

多。同时受黑龙江人口流失整体的大趋势影响,边疆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

在高学历教师流失情况。

整改举措:

一是积极与向上级部门沟通协调,申请争取编制的机会,同时在满编

基础上充分用好编制“周转池”政策,积极引进高学历师资。

二是组织实施年度公开招聘,设置事业编制教师岗和人事代理教师岗,重点向生师比标准过高专业倾斜,尽快缓解部分专业生师比过高的情况。同时在以后年度,均根据学校自然减员后的编制空额情况,持续下达专业

教师岗位招聘计划。

三是支持学科专业聘请行业、企业、协会技能型专家人才,长期承担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并在以后年度长期坚持聘请和引进工作,构建一支稳

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四是根据专业需要和教学任务,适当柔性、全职引进学科专家、行业人才、客座教授,返聘部分退休高级职称教师,保证师资队伍整体数量,

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

附件1:本科教育教学自评问题清单

问题序号

对应审核指标

问题简述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

1.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1.2思政教育

思政课教师人员配备不足

2

1.3本科地位

资金供需矛盾突出,财务压力巨大

3

2.培养过程

2.3实践教学

2.5卓越培养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够强

4

2.5卓越培养

校企合作产教互动融合程度不够深

5

2.5卓越培养

高水平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不够多

6

3.教学资源与利用

3.2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足

7

3.2资源建设

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验室力度不大

8

4.教师队伍

4.2教学能力

高层次教学团队建设力度还需加强

9

4.4教师发展

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有待拓宽

10

4.4教师发展

助力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机制还需完善

11

5.学生发展

5.1理想信念

学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12

5.2学业成绩

及综合素质

部分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不佳

13

5.4支持服务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14

6.质量保障

6.2质量改进

个别环节教学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15

6.2质量改进

质量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仍需进一步加强

16

6.3质量文化

“五自”质量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

17

7.教学成效

7.1达成度

毕业生跟踪机制及评价标准不健全

18

7.3保障度

生师比相对办学标准存在一定差距

附件2:黑河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支撑材料目录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序号

材料名称

1

1.1

1.1-1

《黑河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及其子规划

1.1-2

学校加强党的领导和从严治党方面相关材料

1.1-3

学校依法治校方面相关材料

1.1-4

近三年学校获得的省级及以上奖励情况综述及佐证材料汇编

1.1-5

党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论述等精神第一议题目录

1.1-6

黑河学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制度

1.2

1.2-1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情况

1.2-2

“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情况

1.2-3

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1.2-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建设情况

1.2-5

思政相关经费生均投入情况

1.2-6

“课程思政”建设文件汇编

1.2-7

“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1.2-8

近三年教学事故、学籍预警情况

1.3

1.3-1

学校落实本科地位方面制订出台的制度文件

1.3-2

近三年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研究本科教育教学相关议题目录

1.3-3

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材料汇编

1.3-4

近三年教师、学生竞赛获奖情况

1.3-5

优秀校友名录及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汇编

1.3-6

近三年学校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情况统计表

1.3-7

近三年学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情况统计表

1.3-8

黑河学院部门工作职责汇编及近三年黑河学院年度考核工作方案

2

2.1

2.1-1

黑河学院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报告

2.1-2

黑河学院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

2.1-3

黑河学院章程

2.1-4

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2.1-5

实践教学工作相关制度

2.1-6

黑河学院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

2.1-7

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材料汇编

2.1-8

2023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编

2.1-9

实习实训基地清单

2.1-10

实验室清单

2.1-11

学生公共艺术课程学分设置情况一览表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序号

材料名称

2.1-12

近五年学生劳动教育必修课学时统计表

2.1-13

2023级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学分情况统计表

2.1-14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文件

2.1-15

获批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培育单位认定文件

2.1-16

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认定文件

2.2

2.2-1

各专业设置及建设情况一览表

2.2-2

专业设置相关材料汇编

2.2-3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相关材料汇编

2.2-4

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材料

2.2-5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材料

2.2-6

本科专业对接黑龙江省“4567 ”现代产业体系情况一览表

2.2-7

学科专业体系情况一览表

2.2-8

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汇编

2.2-9

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建设材料

2.2-10

复合型人才培养典型案例汇编

2.3

2.3-1

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相关制度

2.3-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相关制度

2.3-3

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制度

2.3-4

实践教学服务地方相关材料

2.3-5

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一览表

2.3-6

实践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情况一览表

2.3-7

与企业、行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2.3-8

近三年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统计表

2.3-9

近三年“双导师”毕业论文(设计)统计表

2.4

2.4-1

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汇编

2.4-2

教学管理质量标准汇编

2.4-3

教材管理相关制度

2.4-4

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相关材料

2.4-5

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情况统计表

2.4-6

课程建设成果统计表

2.4-7

自建Mooc资源一览表

2.4-8

教室统计表

2.4-9

近三年“北疆高教大讲堂”开展情况一览表

2.4-10

近三年学生评教结果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序号

材料名称

2.4-11

近三年师生各级各类竞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2.4-12

近三年教师教研教改项目统计表

2.4-13

近三年引进“超星尔雅网络课程”课程列表

2.4-14

近三年教材选用情况明细

2.4-15

近三年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报告

2.4-16

近五年教师参与编写应用型教材情况一览表

K2.5

2.5-1

黑河学院教材建设相关制度

2.5-2

一流专业主要建设内容与核心指标

2.5-3

一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

2.5-4

各二级学院一流专业建设规划汇编

2.5-5

各二级学院一流课程建设规划汇编

2.5-6

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情况相关材料

2.5-7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汇编

2.5-8

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特色、一流)专业统计表

2.5-9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案及数据统计表

2.5-10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统计表

2.5-11

“三进”教学团队建设统计表

2.5-12

近三年现代产业学院学生获奖及就业情况统计表

2.5-13

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课程及教师情况统计表

2.5-14

近三年教师教研教改项目统计表

2.5-15

近三年省级、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统计表

2.5-16

近三年课程建设情况相关材料

2.6

2.6-1

近三年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情况一览表

2.6-2

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情况

2.6-3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基地)一览表

2.6-4

创新创业特色校本教材建设情况一览表

2.6-5

近三年学生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文艺、体育竞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2.6-6

近三学年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统计表

2.6-7

近三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一览表

2.6-8

近三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一览表

2.6-9

近三年创业廊入驻项目一览表

2.6-10

媒体宣传报道及获奖证书

3

X3.1

3.1-1

2020-2023年度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及收入情况统计报告

3.1-2

2020—2023年教学经费统计分析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序号

材料名称

学资源与利用

施条件

3.1-3

图书馆各类资源统计表及满足教学要求情况数据分析综述

3.1-4

图书馆资源利用率情况

3.1-5

校园网满足教学情况综述

3.1-6

黑河学院校园规划图

3.2

3.2-1

入选行业企业典型案例汇编

3.2-2

校企共建课程情况一览表

3.2-3

图书馆数字资源情况统计表

3.2-4

近五年教师参与编写应用型教材及选用情况一览表

3.2-5

智慧教室建设与使用情况一览表

3.2-6

教学资源平台及教学管理平台统计表

3.2-7

产学研相关科研项目一览表

3.2-8

授权专利情况一览表

3.2-9

近三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统计表

4

4.1

4.1-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长效机制材料

4.1-2

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第一标准材料

4.1-3

师德师风培训工作材料汇编

4.1-4

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

4.1-5

近三年师德师风先进集体、个人获奖统计表

4.1-6

近三年教师先优模表彰等活动材料

4.2

4.2-1

黑河学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材料

4.2-2

黑河学院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名册

4.2-3

黑河学院教学团队统计表

4.2-4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统计表

4.2-5

近三年学校柔性引进专家统计表

4.2-6

近三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统计表

4.2-7

近三年组织教育教学能力比赛材料汇编

4.2-8

近三年教学成果奖统计表

4.3

4.3-1

黑河学院教学工作奖励条例(试行)

4.3-2

黑河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的暂行规定(试行)

4.3-3

黑河学院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标准(试行)

4.3-4

黑河学院专业设置统计表

4.3-5

专业带头人名单

4.3-6

近三年教学与改革项目统计汇总表

4.3-7

近三年黑龙江省新文科建设项目统计汇总表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序号

材料名称

4.3-8

近三年一流本科课程统计表

4.4

4.4-1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核心内容培训材料

4.4-2

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材料

4.4-3

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人员统计表

4.4-4

黑河学院“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4.4-5

黑河学院“英才”行动计划

4.4-6

黑河学院教师任课资格认定管理条例

4.4-7

黑河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

4.4-8

近三年青年教师培训情况一览表

4.4-9

近三年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本校教师统计表

4.4-10

近三年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和微课大赛材料汇编

4.4-11

近三年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统计表

4.4-12

黑河学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4.4-13

黑河学院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

4.4-14

黑河学院横向课题统计表

4.4-15

黑河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实施办法(试行)

4.4-16

双师双能型教师统计表

4.4-17

教师赴企业实践情况统计表

4.4-18

近三年攻读国外博士、硕士、访学教师情况信息表

4.4-19

留学人员信息汇总表

4.4-20

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材料

5

5.1

5.1-1

理想信念和学风建设相关制度材料

5.1-2

学风建设相关活动通知

5.1-3

党团引领活动相关材料

5.1-4

黑河学院第四届、第五届校级“周恩来班”创建材料

5.1-5

育人文化品牌活动材料

5.1-6

荣获黑龙江省2023年辅导员年度人物简报

5.1-7

近三年学生榜样获奖情况

5.2

5.2-1

共青团相关制度汇编

5.2-2

近三年学生社团注册审核名册

5.2-3

近三年社会实践活动汇编

5.2-4

近三年志愿服务情况汇编

5.2-5

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及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汇编

5.2-6

近三年体育、美育获奖情况汇编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序号

材料名称

合素质

5.2-7

体育社团统计表及相关活动材料

5.2-8

2022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统计表

K5.3

5.3-1

黑河学院与国外合作办学院校协议书

5.3-2

黑河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5.3-3

近三年一流本科课程统计表

5.3-4

学生人文交流活动相关材料

5.3-5

近三年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表

5.4

5.4-1

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材料

5.4-2

就业指导相关工作材料

5.4-3

资助相关工作材料

5.4-4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材料

5.4-5

学生成长增值评价工作材料

5.4-6

专职辅导员汇总表

5.4-7

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汇总表

5.4-8

学校转专业文件制度及创新创业相关制度及近三年转专业情况材料汇编

6

6.1

6.1-1

黑河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办法

6.1-2

黑河学院关于建立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

6.1-3

黑河学院教学管理质量标准

6.1-4

黑河学院学年学分制学生学籍(成绩部分)管理规定(修订)

6.1-5

关于建立黑河学院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

6.1-6

黑河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6.1-7

黑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修订)

6.1-8

黑河学院学生学籍预警(学业部分)暂行办法

6.1-9

黑河学院考试管理规定(修订)

6.1-10

黑河学院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

6.1-11

黑河学院诚信档案管理办法

6.1-12

黑河学院学生纪律处分实施办法

6.1-13

黑河学院关于加强考风考纪建设的若干意见(修订)

6.1-14

教学管理人员、校院两级督导名单

6.1-15

教学检查总结汇编

6.1-16

近三年学生处分汇总表

6.1-17

近三年学籍预警(学业部分)材料

6.2-1

黑河学院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报告

6.2-2

黑河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办法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序号

材料名称

6.2

6.2-3

黑河学院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工作方案(试行)

6.2-4

黑河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

6.2-5

黑河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和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管理办法

6.2-6

黑河学院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流程

6.2-7

黑河学院专业认证管理办法

6.2-8

黑河学院教学检查管理规定(修订)

6.2-9

黑河学院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

6.2-10

黑河学院学生网上评教实施办法(试行)

6.2-11

黑河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修订)

6.2-12

黑河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暂行条例

6.2-13

黑河学院师范类专业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实施办法

6.2-14

近三年试卷、毕业论文评估、期初期中教学检查通知汇编

6.2-15

近三年期初、期中开展教学检查、学生评教通知汇编

6.2-16

小学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专业认证自评报告

6.2-17

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专业师范类专业认证整改方案

6.2-18

近三年停招、新增专业一览表

6.2-19

近三年督导工作总结

6.2-20

近三年校级督导听评课记录选编

6.2-21

近三年院级督导听评课记录选编

6.2-22

近三年毕业论文(设计)评估报告选编

6.2-23

近三年本科课程考试试卷自评报告选编

6.2-24

黑河学院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特色、一流)专业统计表

6.2-25

近三年教师各级各类竞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6.3

6.3-1

黑河学院“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

6.3-2

黑河学院信息公开实施办法(试行)

6.3-3

黑河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的暂行规定(试行)

6.3-4

黑河学院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6.3-5

黑河学院“课堂教学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

6.3-6

黑河学院“实践教学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

6.3-7

黑河学院“教学基本建设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

6.3-8

近三年学生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6.3-9

近三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6.3-10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

7.1

7.1-1

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序号

材料名称

7

达成度

7.1-2

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7.1-3

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管理办法

7.1-4

关于建立黑河学院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

7.1-5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

7.2

7.2-1

近三年招生工作分析报告

7.2-2

近三年分省分批次录取情况汇编

7.2-3

近三年生源状况分析报告

7.2-4

近三年毕业生签约情况统计表

7.2-5

实习(实训)就业基地统计表

7.3

7.3-1

近三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7.3-2

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信息表

7.3-3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信息表

7.3-4

专任教师名册

7.3-5

生师比数据表

7.4

7.4-1

2019—2020学年度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7.4-2

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7.4-3

“课堂教学质量年”活动材料汇编

7.4-4

“实践教学质量年”活动材料汇编

7.4-5

“教学基本建设质量年”活动材料汇编

7.4-6

关于建立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

7.4-7

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工作方案(试行)

7.4-8

近五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培养经验及宣传报道

7.5

7.5-1

近三年在校学生满意度调查报告

7.5-2

近三年学生座谈会相关材料

7.5-3

学校召开2023黑河学院在职攻读博硕学位人员座谈会宣传报道

7.5-4

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报告

7.5-5

近三年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报告

附件3:《自评报告》数据与《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数

据不一致的情况说明

因我校《自评报告》所用数据采集时间节点、计算方法及对指标理解不同等原因,与《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

数据平台(简称数据平台))中数据存在个别差异,现说明如下:

1.生均教学及行政用房

数据平台中,学校教学及行政用房面积为15.86万平方米,生均12.43平方米。2023年11月,我校中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实训楼开工建设,建筑面积为2.17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教学及行政用房面积将达到18.03万平

方米,生均14.14平方米。

2.生均占地面积

数据平台中,学校占地面积为62.93万平方米,生均49.35平方米。2022年,黑河市政府对我校校园总体规划进行调整,调整后规划用地面积为78.65

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61.67平方米。

3.生均宿舍面积

数据平台中,学校宿舍面积为7.85万平方米,生均6.15平方米。2024年,学校已申报教育强国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与黑河市政府共建11号学生公寓。该项目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建成后宿舍面积将达10.13万平方

米,生均7.94平方米。

4.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

数据平台中,2023年我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466.56万元。学校“三馆一厅”建设项目已于2023年投入使用,其中音乐厅、综合体育馆项目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18.48万元,未统计到数据平台中。2023年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实际为1685.04万元。

5.生均图书

数据平台中,2022年末学校纸质图书为979222册,生均图书76.4册。截至2024年4月新增图书67451册,并与黑河市职业技术学院、黑河市第五小学签订图书共享协议,可共享图书分别为37816册、42551册,图书总

量达1127040册,生均87.94册。学校另有电子图书1362969册。

6.当年生均进书量

数据平台中,当年生均进书量1.39册为2022年数据,2023年新增纸

质图书53284册,生均4.16册。

7.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

数据平台中,专职心理教师2名与在校生比例1:6376.5。学校现有专职

心理教师4名,与在校生比例1:3188.3。

8.我校现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23人,专职就业指

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比例为1:153。

9.财务数据: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本科实验经费、生均本科

实习经费5项指标。

(1)数据平台中为2020—2022年财务数据,自评报告中为2021—2023

年财务数据。

(2)数据平台中,所有生均指标均是当年经费数据除以第二年学生数。

自评报告中均为当年经费数据除以当年学生数。

(3)数据平台中,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实验、实习经费统计

时对填报口径理解有误。

10.数据平台中上报的实践教学学分数据统计截止年级为2022级,自评

报告中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年级为2023级,故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上一条:【审核评估】人文传媒学院与体育学院联合开展“525心理健康月”活动

下一条:【审核评估】人文传媒学院举办交通安全教育讲座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人文传媒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黑河市教育科技区学院路1号    电话:0456—6842188    网站制作::黑河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