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教学一线|科研教研|党建工作|学生天地|招生就业|语言文字|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招生就业>>就业政策>>正文

【大学生就业】新机遇、新挑战与新形势

时间:[2018-11-04]  来源:admin

【大学生就业】新机遇、新挑战与新形势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职业发展机会

最近几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不仅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生动力,而且创造了大量新职业和新岗位。当今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的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应用正在全方位渗入各行各业,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成为吃穿住用行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大量新兴就业机会属于伴随互联网时代长大的90后原住民。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带来的职业发展机会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将推动优质企业的大量涌现和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也对求职者的观念、心态、知识、能力等职业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

创新创业大潮带来的职业发展机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于2015年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上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热潮,一大批新兴企业诞生,科技含量相对较高、对就业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的新兴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之一。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领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过构建高校、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联动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初步实现了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和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的有效增加。

从政策到执行全方位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我国各级政府每年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都取得了显著的政策效应。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在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以及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同时,我国各级政府还在积极拓宽基层和重点领域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开拓就业岗位;持续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在面对新机遇的同时,转型中的产业机构升级也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少新的挑战。

经济下行和发展转型带来的就业压力

经济周期的波动对青年就业群体的影响尤为明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当经济周期下行时,首先受到经济周期影响的就是青年就业群体。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7%,创下1990年以来的26年新低。整体经济下行首先会抑制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却是逐年线性增长。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高污染高耗能等传统产业逐渐被淘汰、尚处在转型期和初创期的新兴产业正在培育,这些企业所能提供的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相对不足,对大学生就业的制约作用比较明显。

高质量就业的刚需将会导致高层次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扎堆大城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之间贫富差距的日益悬殊,而这种不平衡在未来较为长远的时期还将会逐渐加剧。大城市的优质就业机会,不管是体制内外的还是外资企业的,都意味着更高层次的就业竞争,准入门槛会越来越高。“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大学毕业生优先考虑大城市、竞争优质就业机会,从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来看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相对于大城市就业,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拓宽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基层广阔天地同样也可以大有作为,需要相关部门建立一种使大学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激励机制。

相对弱势群体的就业困境亟需更多社会支持

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岗位相对优质的用人单位一般会设置这样或那样的门槛,往往表现为学历、性别、户籍、经验等方面的歧视,还会有用人单位在求职者的身高、颜值、星座、血型等方面有或明或暗的要求,这些损害了求职者公平竞争与平等就业的权利,也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求职者权益保护方面亟需加强。面对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以及准入门槛,在心理、身体、学业、经济、综合素质等方面处于弱势的高校毕业生群体,承载着太多的不堪承受之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支持,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事关社会稳定、和谐与文明,可以有效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切实提升受助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信心。

新型雇佣关系与职场文化的重构

前几年还在热议90后员工职场那些事儿,如今人们又开始热议95后员工了。新生代的个性张扬与权益表达给组织管理带来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移动互联时代,新生代面对管理者和雇主都将拥有两张选票,当遭遇不公、感觉不爽时要么用脚投票、拔腿走人,要么用手投票、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媒介表达自己的不满。伴随着新生代逐渐成为职场新生力量,新型雇佣关系与职场文化的重构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些都增加了组织管理的复杂性,也表明新生代的职业成熟度还不够,心态和能力方面的职业化素养亟需加强,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其职场适应与融入,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其职业积累与成长。

新形势与新变化  

就业不再那么难,但优质就业越来越难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出现是多重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其实大学毕业生找一份工作谋生并不难,但谋求优质岗位的难度系数比较大。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问题并不是找工作难,而是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比较难。体制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体制外的品牌企业、标杆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一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弄潮儿。要进入这些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软硬件条件要求都比较高,当然也是小概率事件。

体制外中小企业的招聘越来越难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就业困境,按照现有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一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去处,一些紧缺的专业人才高校又不能及时有效供给。在结构性就业困境短期内无解的情况下,体制外中小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始终面临着“招不来、留不住、待不长”的人困境,招聘官奔波于校园招聘、社会招聘,有可能无人问津,连简历也收不到。

毕业后就上班未必是必选项,还可以“慢就业”

由于择业观念、价值取向、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毕业生放缓了就业的

步伐,目前又出现了“慢就业”一族,“不顺从”、“不将就”、“不着急”,毕业后就上班未必是必选项。除了出国留学、考研深造外,慢就业的年轻人中有一部分是“间隔年”的身体力行者。“间隔年”是指青年在升学或毕业以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

职场流动性频繁,短工化趋势明显

“工作那么多,世界那么大,我想多看看”,招聘会上、刚入职场,“骑驴找马”、边走边看,是不少年轻人的就业心态。对第一份工作预期在一年以内,在一个岗位上呆不到一年,一年内换几份工作,一言不合就跳槽,90后作为社会就业主力军的职场流动性不断加大,短工化的趋势更为明显。90后的离职更加随心所欲,让用人单位猜不懂、也很受伤。

大城市的逃离还是坚守,是必须面对的选择命题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倾向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能够有效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等层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城市继续寻梦还是回老家谋发展之间充满着太多的纠结。在乡村空心化与城市规模化相交织的大变局时代,“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逃离、坚守和逃回的背后,是行走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命运沉浮。

创业门槛不断降低,创业成功率依然不高

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2007年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为1.2%2016年该数值已翻倍增长至3%。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不断降低,越来越被视为一种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非同寻常路径,但大学生创业依然面临着呼声很高、落地很难的尴尬现实。大学生创业比例低,创业成功更是极小概率事件,目前欧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约为20%,而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约为2%,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约为4%

新生代与新就业    

2017年,95后大学毕业生踏入职场元年。新生代大学生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全球化、一体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大国崛起、民族复兴与中国梦相交织,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剧烈转型、高校大幅扩招、大学生就业困境……

从人格特质来看,新生代大学生个性张扬、简单直接,注重自我、自信心超强,情绪容易波动、心理承受性较弱,不迷信畏惧权威、厌恶传统说教方式,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快乐和感官刺激,寻求平等与尊严、个人发展与自我实现。

新生代大学生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革命成长,巨量资讯信息和多元联络方式对其学习、生活、思想、行为有着全方位影响,对新事物、新媒体和新技术的适应和接受能力较强;视野更加开阔、价值选择多元、思想观念解放,能适应和接受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有着较强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是就业总量压力大,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移动互联时代,随着新模式、新机制、新平台的不断涌现,新生代大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渠道,在就业去向的选择上呈现出多元化、网络化和娱乐化等特点:自主创业、考研深造、出国留学、自由职业、线上微店、宅在家、间隔年、结婚成家等毕业的去向更多元;不管是就业、创业还是自由职业,互联网行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高地;主播、网红、声优、化妆师、Coser、游戏测评师等成为大学生向往的新兴职业。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从宏观层面来看,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突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高校主动、市场联动、社会互动,需要用人单位走进校园和走近学生。

在高等教育转型和变革的过程中,只有做好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的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才能更好地做好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从个体层面来看,只有与时俱进、积极行动和更多担当才能让理想照进现实。

上一条:【就业形式】从华为京东阿里的校园招聘,分析2018大学生就业形势

下一条:就业攻略(四)别拿工龄不当回事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人文传媒学院    地址:黑龙江省黑河市教育科技区学院路1号    电话:0456—6842188    网站制作::黑河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