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讲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青年骨干教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荣获2009年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2004年大学毕业后,在黑河这片热土上默默耕耘了近十载。十年来,一路阳光,洒向她挚爱的教育事业,一路汗水,浇灌给她关爱的学生。她始终认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工作中,她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专业修养,勇于践行教研改革,在绿荫深处放飞着自己的梦想。
一、吾将上下而求索——树立崇高教育理想
教育之路既漫长又坎坷,唯有敢于探索,勇于奉献,甘于寂寞之人才能真正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进,到达成功的终点。一切的教育践行都以高尚的师德为前提,树立崇高的理想,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是李平教师一直遵守的人生准则。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良好的师德风貌是教师应具的品质,是教师的灵魂。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她将自己的心血无私地奉献给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工作上,她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对自身的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言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更是以积极、高昂的热情投身到日常工作之中。生活中,她始终保持着严谨的生活作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平易近人,朴实大方,竭尽所能帮助大家。她尊敬老教师,关心新同事,为人谦逊,待人随和。正因为如此,她在单位内部创造了良好的人际环境,创建了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李平老师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起到了表率作用,曾多次被评为劳模并荣获文明标兵等荣誉称号。
(二)修身励志 率先垂范
李平教师作为青年教师,总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内在修养,不断磨练意志品质。在日常工作中李平教师能积极主动努力为学校、系里多做贡献。完成好学校和系里交办的临时任务,结合自身的优势,协助系里检查、整合、完善系里材料,并协助系办负责资料审核、排版的工作,从材料的审核、版面的设计、文字的斟酌、排版后的装订等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保质保量的完成系内任务的同时为系内青年教师做出了垂范。
二、桐花万里丹山路——探索教研改革之路
学术之路就像万里丹山路一样,需要不断创新,勇于探索,不断以雏凤之新知更新现实教学,将知识前沿结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实现教改之目的。“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教师要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尤其是教学科研工作,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仅凭一腔热情是无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一使命的。在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她从教以来,坚持岗位培训,积极思考教育问题,致力于教研改革,做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不但积极钻研教学,还坚持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钻研教学,勇于教改
在教学上,李平教师担任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师语言训练》、《李白诗歌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担任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文学沙龙、经典文学作品解读、普通话水平测试等工作。在教学上,该同志努力探索教改之路,刻苦钻研教材,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各项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同时还能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多媒体教学灵活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认真备课 总结经验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系学生主干课程,时间跨度长、讲授作品多又是分段授课,多年以来,李平老师在课程准备时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专研教学方法,力争做到使枯燥地知识能够真正转化为立体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安排中,尽量把前沿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为了给学生更直观地展示和系统的认知,她广泛搜集查阅资料,并将authorware软件灵活用于课件中,让课件不仅有理论知识介绍还有情景演示,声情并茂,拉近学生与古人的时空距离,进行心灵沟通,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为了能上好每一堂课,李平老师在背课上苦下功夫,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及时调整和补充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在每次课后都对课堂效果和学生接受情况作好记录,对课堂知识不断分解,细致入微的进行总结,不断找寻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提炼与当今社会有对接点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更能指导当今大学生社会实践。
2.增强技能 提高质量
在教学工作中,李平教师抓住一切提高自己教学技能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考虑到上课班级人数多,每次下课后,李平老师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同学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态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进度。介于《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与当今时空距离较远的特点,课堂上注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力争达到每上一次课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就更进一步的目的。积极参加教师培训活动,努力学习课件制作技术,并将学习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文学课更加鲜活,达到丰富课堂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虚心请教 弥补差距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在教学岗位上李平教师总以一名新兵来要求自己,不仅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不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教法方面,还向平行课教师交流教学心得,改进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4.作业辅导 精讲精练
为了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李平老师收集各种辅助资料,力求每一次作业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李平老师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在课后,义务为考研、普通话测试等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立足科研 成果显著
李平教师坚持以科研促教学,已发表学术论文11篇;主持校级课题3项,一项已结题,两项在研;参加省级课题7项。努力建立科研意识,在教学中发现科研问题,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地以教学为中心,在教学中科研,用科研促进教学。她在教学中发现,在唐代文学研究中,研究的格局有失均衡,从研究的时期看,关注盛唐、中唐文学甚多,而对初唐、晚唐研究还不够;而在教学中也以盛中唐为主要讲授对象,而对唐代社会转型期涉猎较少,关注转型期文人心态的就更少了。所以,研究转型期文人心态不仅可以在教学中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时代社会背景对文人心态的影响,也就能更深层次地使学生把握住盛中唐作品风格转变的原因。在教学中把这些研究成果引入其中不仅加强了科研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三、乘风破浪会有时——给学生以精神指引
(一) 教以致用 指导实践
李平老师始终坚持“为国育才、立德树人”的人生信条,将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白古代文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身边,课文中感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在困难时给学生指引,兴奋时让人理智,理解经典的作用,能够在精神领域指引人们通向幸福的彼岸。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古代文学知识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契合点,真正做到教以致用,指导学生实践。以屈原、李白等大文学家为例引导学生树立坚定地理想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又联系了实际。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也要有感而发,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她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达观,陶渊明的固穷等用古代文学大家的人格魅力照亮当代大学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受益终生,逐渐转变那些不学不思的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具有乘风破浪的本领和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成功的彼岸!
(二)关爱学生 净化心灵
李平老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有崇高的道德风貌,渊博的知识体系外,还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教学中,她侧重对作品人文内涵的挖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形象生动的文学鉴赏中,让学生体悟到人生的真谛,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塑造学生人格、净化学生心灵的教学任务。在课余,经常给学生解读经典文学作品,精心组织“我爱记诗词”、“我的文学我做主”——中文系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舞台剧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学古知今,明荣辱,立操守、美德慎行,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她所教的班级,学习风气都很正,班级凝聚力都很强,入选校、系学生会的人数也很多。即使毕业几年的学生,也经常和她联系,与她谈心。
“亲其师,信其道”,李平老师平易近人,和善可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找学生谈心,积极深入学生当中,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生活等各方面的心声,针对学生的困惑和苦恼,及时地进行开导,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令学生豁然开朗,从而摆脱精神的困扰,积极乐观地生活。
李平老师工作的十年里,有思考、有收获、有成功、更有汗水。成绩不能满足,名誉催人奋进。作为一名教师,她始终践行为人之道,为师之道。坚守三尺讲台,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她心中,事业就是一篇宏阔的乐章,而学生就是乐章中跳动的音符,美妙和谐的乐章已悄然奏响,绿荫深处的梦想已振翅翱翔!


